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对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反思效力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6:21

  本文关键词:对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反思效力的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方法 教育现象学 反思效力 个案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教育现象学,以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为根本目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在教育实践中行动的机智。该研究以一个教育现象学文本为个案,经过文本写作、反思效力研究及对反思的反思三个研究阶段,展示出文本能够有效地把读者拉入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关注之中,继而推动读者对该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和教育机智的增长。
【作者单位】
【关键词】研究方法 教育现象学 反思效力 个案研究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里的质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现象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秉持“生活世界”(lived world)是思考教育的逻辑起点,从研究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反思中获得行动的智慧。文本写作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体。文本暗含着作者的反思指向,同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杨世国,郭世平,王家正,朱广化;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要作一些质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张华,杨晓艳;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4 徐燕;学校德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德育叙事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5 胡绪明;;超越之维的后现代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晓东,赵烁;自我调控学习新取向:质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8 余昱;教师研究场景中的个案研究——兼与行动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戴碧露;高校辅导员作质的研究的意义和条件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戴碧露;高校辅导员如何作质的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翔;福柯与批判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传平;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红;试析幼儿园新教师的角色适应[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史小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晓玲;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质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艳玲;课程改革视野中的教师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云飞;教育中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评析[D];河南大学;2003年

8 高振忠;发展性语文学习评价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沈洁;小学学业落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与提高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娇;戴仙凤;;学习风格研究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2 唐兴霖;任鹏;;转型社会的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11年07期

3 刘良华;;教育现象学的观念[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4 权利娜;;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5 殷雪;;浅谈比较教育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6 王萍;;论教育现象学的理想[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2期

7 赵君香;;我国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状况与展望——基于1999-201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论文为样本[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03期

8 ;观点[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9 迟艳杰;陆有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哲学与时代的互动[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10 周汉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试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的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马克·第帕普;;谈谈世界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齐梅;;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以《教育与经济》杂志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露;;中国教育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曹淑江;;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徐应隆;刘瑞峰;;工读学生转化问题初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国内十省市青少年思想、动机与兴趣的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严;教育研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王磊;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冷泉训;过程 永远比结果重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河南省南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景国成;千万别误解了“教育科研”[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河海大学 王溢;克拉克教授组织分析视角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张天雪;首要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和管理效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郑立平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不等式[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周慧虹;“谷歌”一下,作业完成[N];文汇报;2007年

9 王晨;隐藏在词条下的知识演进:百科全书中的前沿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郑豪杰;“有境界,自成高格”[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戌星;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亚兰;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雪峰;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及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卿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一种现象学视角[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小菲;生活体验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6 张晓东;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鸥;基于现象学与教育现象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应用评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黎荷芳;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代文叶;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育机智生成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沈丽萍;教育人种志:概念与历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95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95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