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内流动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内流动机制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区流动,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构建公平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成为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促进区域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促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的研究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研究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个区的情况出发,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环境和现实特征,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个方面分析各自在教师流动中的利益和态度。区域教师流动的单向性、单层次性,优质师资在城区学校过度集中,教育人才流失,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出现断层,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并试图施行限制政策将之纳入规范可控的范围。而学校则因担忧骨干教师外流、青年教师培养任务重、一般教师“沉淀”等因素对教师流动持谨慎态度。教师的流动还要跨越来自人事管理体制、政府和政策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既得利益教师群体的障碍。 本研究认为,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流动,需要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对教师提出了建立符合自己能力特长的职业发展定位、形成多元化的自主发展策略、积极增强对不同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等在流动中促进自我生命成长的策略;提出了学校要利用流动策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流入教师的成长环境、建立流动教师的评估机制等实现师资水平提升的策略;在政府层面,要发展和完善教师区域内流动的政策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处理教师流动问题,建立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流动机制,引导并促进城乡之间教师的双向流动,引导并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流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激发学校师资队伍的活力,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还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保障教师的流动。一是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二是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梯级平台;三是树立教师动态管理理念,引导教师参与支持流动;四是建立教育人才储备机制,为区域流动提供生力军;五是提升教师职业美誉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师流动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一、问题的提出11-12
- 二、教师流动的现实意义12-15
- (一) 流动是教师寻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13-14
- (二) 流动可以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14
- (三) 流动可以促进区域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14-15
- 三、与本研究有关的核心概念的界定15
- 四、研究方案15-17
- (一) 研究目的15
- (二) 研究内容15
- (三) 研究方法说明15-16
- (四) 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16-17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流动研究与实践17-22
- 一、国外研究或实践17-19
- (一) 美国关于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17-18
- (二)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实践18-19
- 二、国内研究综述和实践探索19-22
- (一) 国内有关教师流动研究综述19-20
- (二) 国内有关教师流动的实践探索20-22
- 第三章 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现状22-33
-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整体状况22-24
- (一)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发展的形态分布22-23
- (二) 对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基本认识23-24
- 二、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行政策24-25
- (一) 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法律依据24
- (二) 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24
- (三) 关于区域内教师流动的有关政策文件24-25
- 三、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实特征分析25-27
- (一) 区域教师流动呈现单向性、单层次性特征,优质资源在城区学校过度集中25-26
- (二) 流动导致的教育人才流失状况明显,农村学校骨干师资出现断层26
- (三) 教师流动处于无序状态,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限制流动26-27
- 四、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利益制衡27-33
- (一) 个人价值最大化促使教师流动27-28
- (二) 学校对待教师流动态度谨慎28-30
- (三) 区域教师流动必须实现的障碍跨越30-33
- 第四章 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有效策略33-45
- 一、教师在流动中促进自我生命成长的策略33-34
- (一) 建立符合自己能力特长的职业发展定位33
- (二) 形成多元化的自主发展策略33-34
- (三) 积极增强对不同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34
- 二、学校在教师流动中实现师资水平提升的策略34-35
- (一) 利用流动策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34-35
- (二) 优化流入教师的成长环境35
- (三) 建立流动教师的评估机制35
- 三、发展和完善教师区域内流动的政策环境35-40
- (一) 引入市场机制处理教师流动问题,减少“行政干预”35-37
- (二) 建立区域内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实现农村、城区学校教师双向流动37-38
- (三) 建立区域内教师刚性流动制度,,实现不同层次教师的流动38-40
- 四、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内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保障机制40-45
- (一)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40-42
- (二) 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梯级平台42
- (三) 树立教师动态管理理念,引导教师参与支持流动42-43
- (四) 建立教育人才储备机制,为区域教师流动提供生力军43
- (五) 提升教师职业美誉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43-45
- 附录45-48
- 一、区教育局局长、人事科长访谈提纲45-46
- 二、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状况调查表46-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丽萍;;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在晋中召开[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8期
2 ;山西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及办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3 ;构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答记者问[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年04期
4 张国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小学阅读指南(中);2011年07期
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监测方案出台[J];安徽教育;2011年06期
6 牛小源;;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大兴安岭召开[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年09期
7 本刊编辑部;;统一思想 抓住机遇 不断开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局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程幼东在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年09期
8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9 周红松;李世军;;打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地——邯郸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4期
10 李东福;;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工作重点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品牌;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期;;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张源源;;合理统筹城乡关系 促进免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蒋卫山;;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用生态观解读“教育均衡”[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蒋卫山;;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用生态观解读“教育均衡”[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6 任晓辉;;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公共政策展望——基于义务教育试点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陈平水;靳钰炜;;山西省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研究——从校际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石邦宏;;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薛海平;;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与资源配置公平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角巴;;果洛牧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记者 崔小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新举措[N];宁波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黄培;把握大局 着眼微观 突破瓶颈 全力推进[N];乐山日报;2008年
4 记者 彭薇;优秀教师加盟薄弱学校[N];解放日报;2007年
5 李维东;教师流动必有原因[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赵婀娜 马艳光 崇轶 (本报记者 赵婀娜);让教师流动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仇逸 杨金志;教师流动可试“无校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周洪宇;教师流动 步伐迈大些[N];团结报;2010年
9 郭文婧;教师流动不能简单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苏军;教师流动需要合适“土壤”[N];文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宏超;我国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吕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8 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制度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佩军;松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内流动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卫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力;义务教育阶段山西农村教师流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克兴;贫困地区教师流动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李娜;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涛;吉林市中学教师流动中的问题及改善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昝尔丽;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36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3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