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9-16 08:54
当下语文教师对教材中的文本解读依旧单一,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意义建构依旧不充分,语文课堂了无生趣的尴尬气氛依旧在持续。若要打破这一僵局,还要从文本解读入手,解构固化的文本,并使之运动起来,进入到一种动态的关联之中,不断形成新的文本网络,搭建一种意义空间,以丰富文本的话语内涵,在多维立体的文本之下让主体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意义建构之中。开启文本运动的机制在于要注意发现文本之中那些被有意转述的人言,在前人话语下生发出的新的话语内涵以及文本之中所暗含的批判意识,以此消除在教学中无意识建立起的“中心主义”。所谓教学中出现的“中心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封闭的视野,导致教学中出现的围绕文本单一话语内涵进行解读而形成的“中心主义”;二是在面对教材中所建立的精读和泛读的文本时,由于教师忽略泛读文本,从而形成只讲读精读文本的“中心主义”。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在组织教材时也需注意要尽量避免这种“中心主义”的建立为语文文本解读可能带来的单一化。消解教材中的“中心主义”也是为活化教材,为教师提供教学上的便利。因此,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三类人群——教师、学生和教材编写者——都需要一同解构语文教...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互文性”阅读的追忆作用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对“引言”的追溯
二.对前人话语的回望
三.对不同意识形态的重新考量
第二章 “互文性”视野下人物流动性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抓住角色的“离场”特征
二.发现人物的相似性
三.找寻作者的思想脉络
第三章 “互文性”理论的主体解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将前理解作为进入文本的钥匙——教师篇
二.在阅读体验中对前理解的加工——学生篇
三.对文本组织的重新思考——教材编写者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46704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互文性”阅读的追忆作用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对“引言”的追溯
二.对前人话语的回望
三.对不同意识形态的重新考量
第二章 “互文性”视野下人物流动性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抓住角色的“离场”特征
二.发现人物的相似性
三.找寻作者的思想脉络
第三章 “互文性”理论的主体解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将前理解作为进入文本的钥匙——教师篇
二.在阅读体验中对前理解的加工——学生篇
三.对文本组织的重新思考——教材编写者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46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84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