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下的高校教学区环境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11 04: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校园建设的规模与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与提高。教学区作为高校的核心区域,不仅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近年来,高校教学区设计方面的研究在整体功能布局与交通路线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从师生对教学环境的心理与行为等需求角度出发,环境心理学理论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能够正确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设计是得到使用者认可与满意的前提和基础。而在现代高校中,教学区承载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功能,它不仅是整个校园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师生之间表达情感与休闲放松的综合载体,教学区内环境设计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着师生对教学的评价与生活的体验。因此,为了使广大师生更好的投入到教育与学习中,笔者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图表分析等研究方法,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着重关注在不同环境中师生的心理变化与行为选择趋势,把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下,对师生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的相关研究融入到高校教学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基于当前形势,本文首先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以...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相关课题的认识及发展
1.3.2 国内相关课题的认识及发展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法
1.4.3 图表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教学区
1.5.2 地域界定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框架
2 环境心理学及高校教学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2.1.1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2.1.2 环境心理学的外在表现
2.1.3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2.2 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与认知地图
2.2.1 感觉、知觉与认知的概念及关系
2.2.2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的概念
2.2.3 认知地图的概述
2.3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3.1 唤醒理论
2.3.2 环境应激理论
2.3.3 环境负荷理论
2.3.4 适应水平理论
2.3.5 行为约束理论
2.4 人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性研究
2.4.1 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2.4.2 人的行为习性研究
2.5 高校教学区环境设计的相关概述
2.5.1 高校教学区的分类
2.5.2 高校教学区室外环境的相关概述
2.5.3 高校教学区室内环境的相关概述
2.6 高校教学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2.6.1 满足使用功能
2.6.2 交通方便快捷
2.6.3 明确的可辨识性
2.6.4 良好的可参与性
2.6.5 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下的高校教学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3.1 现代大学生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
3.1.1 活动时间、地点的规律性
3.1.2 活动的集体与独立性
3.1.3 活动的交流与互动性
3.1.4 活动的情感表达性
3.2 现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相关研究
3.2.1 领域感与维护感
3.2.2 安全感与距离感
3.2.3 公共性与私密性
3.2.4 空间舒适感与环境依靠性
3.3 高校教学区空间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影响
3.3.1 对必要性活动的影响
3.3.2 对自发性活动的影响
3.3.3 对社会性活动的影响
3.4 高校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区环境设计分析
3.4.2 清华大学教学区环境设计分析
3.5 环境心理学在高校教学区的应用
3.5.1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功能布局上的应用
3.5.2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交通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3.5.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尺度距离上的应用
3.5.4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导视系统上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4.1 学校概况
4.2 场地现状
4.3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调研
4.3.1 最愿意停留空间选择分析
4.3.2 到达教学区路线选择分析
4.3.3 教学区内空间定位评价分析
4.3.4 对教学区内学习空间的评价分析
4.3.5 教室座位选择分析
4.3.6 对教学区内各公共设施的评价分析
4.3.7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调研的结论
4.4 现存问题
4.4.1 空间可辨识性较低
4.4.2 空间参与性不强
4.4.3 空间私密性不足
4.4.4 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改造实践
5.1 设计原则
5.1.1 注重设计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5.1.2 构建符合大学生行为与需求的空间环境
5.1.3 创造更多可参与的开放性空间环境
5.2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改造的整体构思
5.2.1 提高空间辨识
5.2.2 增强使用体验
5.2.3 完善基础设施
5.3 强化认知地图——创造更加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5.3.1 厅廊空间的改造设计
5.3.2 庭院休闲空间的改造设计
5.4 尊重人际距离——构建更加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空间环境
5.4.1 必要性学习空间的改造设计
5.4.2 自发性学习空间的改造设计
5.5 注重情感表达——创造更可参与和交流的空间环境
5.5.1 长廊三层的改造设计
5.5.2 室内休闲空间的改造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本文编号:4005234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相关课题的认识及发展
1.3.2 国内相关课题的认识及发展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法
1.4.3 图表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教学区
1.5.2 地域界定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框架
2 环境心理学及高校教学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2.1.1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2.1.2 环境心理学的外在表现
2.1.3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2.2 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与认知地图
2.2.1 感觉、知觉与认知的概念及关系
2.2.2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的概念
2.2.3 认知地图的概述
2.3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3.1 唤醒理论
2.3.2 环境应激理论
2.3.3 环境负荷理论
2.3.4 适应水平理论
2.3.5 行为约束理论
2.4 人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性研究
2.4.1 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2.4.2 人的行为习性研究
2.5 高校教学区环境设计的相关概述
2.5.1 高校教学区的分类
2.5.2 高校教学区室外环境的相关概述
2.5.3 高校教学区室内环境的相关概述
2.6 高校教学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2.6.1 满足使用功能
2.6.2 交通方便快捷
2.6.3 明确的可辨识性
2.6.4 良好的可参与性
2.6.5 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下的高校教学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3.1 现代大学生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
3.1.1 活动时间、地点的规律性
3.1.2 活动的集体与独立性
3.1.3 活动的交流与互动性
3.1.4 活动的情感表达性
3.2 现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相关研究
3.2.1 领域感与维护感
3.2.2 安全感与距离感
3.2.3 公共性与私密性
3.2.4 空间舒适感与环境依靠性
3.3 高校教学区空间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影响
3.3.1 对必要性活动的影响
3.3.2 对自发性活动的影响
3.3.3 对社会性活动的影响
3.4 高校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区环境设计分析
3.4.2 清华大学教学区环境设计分析
3.5 环境心理学在高校教学区的应用
3.5.1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功能布局上的应用
3.5.2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交通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3.5.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尺度距离上的应用
3.5.4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区导视系统上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4.1 学校概况
4.2 场地现状
4.3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调研
4.3.1 最愿意停留空间选择分析
4.3.2 到达教学区路线选择分析
4.3.3 教学区内空间定位评价分析
4.3.4 对教学区内学习空间的评价分析
4.3.5 教室座位选择分析
4.3.6 对教学区内各公共设施的评价分析
4.3.7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调研的结论
4.4 现存问题
4.4.1 空间可辨识性较低
4.4.2 空间参与性不强
4.4.3 空间私密性不足
4.4.4 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改造实践
5.1 设计原则
5.1.1 注重设计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5.1.2 构建符合大学生行为与需求的空间环境
5.1.3 创造更多可参与的开放性空间环境
5.2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区空间环境改造的整体构思
5.2.1 提高空间辨识
5.2.2 增强使用体验
5.2.3 完善基础设施
5.3 强化认知地图——创造更加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5.3.1 厅廊空间的改造设计
5.3.2 庭院休闲空间的改造设计
5.4 尊重人际距离——构建更加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空间环境
5.4.1 必要性学习空间的改造设计
5.4.2 自发性学习空间的改造设计
5.5 注重情感表达——创造更可参与和交流的空间环境
5.5.1 长廊三层的改造设计
5.5.2 室内休闲空间的改造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本文编号:4005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400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