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误解
本文关键词: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误解
【摘要】:德育比较中存在浪漫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与之并存的还有对中西方德育范式的严重误解。对中国德育范式的妖魔化,是德育研究中贬低中国德育范式的重要原因。中国德育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往往被涂上泛政治化、学生不自由等标签,但事实并非如此。而在对西方德育范式的浪漫化背后,西方德育范式的现实实践也存在重大问题与缺陷,特别是严重的校园暴力和忽视德育内容等。德育比较需要客观,并需要关注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德育范式 德育理论 误解 中国 西方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当前中国德育比较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西方德育范式的浪漫化,同时还有着对中国德育范式的妖魔化,这是当前德育研究中需要警惕的。伴随浪漫化和妖魔化的,是对中国和西方德育范式的一系列误解。澄清误解,理解真实的中国德育范式,同时客观地分析西方德育范式,这是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子建;尹弘飚;;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2 傅铿;;美国民主的除魅[J];读书;2010年10期
3 黄钊;;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从中外德育比较研究中吸取营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冉亚辉;我国现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解筱杉,于红艳;生活德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孙艳;德育模式:从"控制封闭型"到"自主开放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德龙,王志洁;多元文化时代学校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郜跃辉;;论校长与教师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钱民辉;;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2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刘德林;;教育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重建[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倪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5 邓亚娟;学校教育中加强高中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7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宁;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甘桔;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德惠;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班主任;2004年10期
2 严仲连;德育课程及其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3 罗建平;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高德胜;;用“生活德育”引领儿童的成长——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评介[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9期
5 曾静;;《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在诚信教育问题上的创新与调适性回应[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09期
6 胡斌武;;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与走向[J];教育导刊;2005年12期
7 俞国良,闫嵘;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8 安瑞霞;教师视野中的小学德育课程[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9 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10 郭福田;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湘莲;论高校德育内容的系统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独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刘新春;“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实施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蔡立雄;中职学校德育新教材的评价与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瑞霞;小学道德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绍灿;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蔡登峰;中小学德育系统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琴;;法国汉学发展史概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2 范树成;李海;;当代西方国家德育模式与方法的人本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张弛;;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定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付晓丽;;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肖平;;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贾曼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其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0年27期
7 李颜伟;《中国乡村生活》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陶岳炼;;从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看西方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马健;白乐桑;;“在我眼里中国文字最美”——访法国首位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J];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07期
10 邱永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见;出版走出去要关注几个问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6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7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孔德威;劳动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9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杨清明;高校德育主体和谐初论[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3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6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汪秀梅;从翻译要求看中国文化遗产读本汉英翻译[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0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