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基于教育认知度及教育行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基于教育认知度及教育行为的视角
【摘要】:本文通过对225位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采用个体访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的调研形式,首先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知程度,得出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度,期望认知度和收益认知度都非常高。其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认知度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认知度与对其子女学校教育的资金投入行为、对子女教育的辅导时间投入行为、对学校老师的交流子女学习情况的行为均呈正相关。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认知度 教育行为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11jytq067)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特别是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快速进入城市。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被首次明确写入中央正式文件。本文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是1980年之后出生、具有农村户口、且在城市中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年01期
2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与家庭贫困的代际变动[J];西北人口;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佳;“自助安置”与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2 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金国;试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2期
5 赵蓉;李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系列[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6 江立华;鲁小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冯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6期
8 杨文娟;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浅谈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活动平等[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Z2期
9 肖俊勇;;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警官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10 关信平;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社会政策的主要议题及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文晶;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D];河南大学;2003年
3 沈逸;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继芳;地方利益对地方执行中央政策的影响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3年
5 许尤佳;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供需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崔彦;义务教育为什么要诉求公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娟;透视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红燕;流动儿童学校生存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云江;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代燕春;苗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状况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陶向龙;对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年01期
3 段成荣;我国的“流动人口”[J];南方人口;1999年01期
4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005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