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教育变革的本土化审视
本文关键词:中国百年教育变革的本土化审视
【摘要】:民国成立以来,教育变革已历经百年,中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本土化的视角来审视,百年教育变革交叉出现了三次高潮和三次低谷。其间不仅伴随着激进与保守之争,而且表现出对国际视野、时代精神和本土特征三个本土化基本因素的不同诉求。教育变革的本土化要与国际经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等保持必要的张力。中国教育只有具备了本土化意识和中国立场,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和"魂"。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本土化 教育变革 国际化 现代化
【基金】:“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项目编号:11JJD880011)” 2012-2013年度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项目编号:JY1203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丧失了优势地位,中国开始了现代化(也有人使用“早期现代化”或“近代化”)进程。作为文化创新、传承与普及的基本方式,教育首当其冲地进行变革。在现代化的诉求中,虽有激进与保守之争,教育仍然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传统,走上了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西真;“接轨”还是“拿来”:教育学本土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庄西真;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者以及如何培养——对我国教育学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袁宗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2 顾明远;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3 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李长吉;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汪丁丁;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6 庄西真;实证教育学方法论——教育研究者如何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7 林存华;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从“隔离”到“融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9期
8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9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润洲;;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武;;文化视野中教学理论的本土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2 曹现峰;;谈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6期
3 李瑞;;合作学习本土化的问题探究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游学民;;全人教育的本土化诉求及实践对策[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5 曹正善;;教师专业发展本土化的反思之路[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武升;;论教育变革中教育科研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7期
7 赵荣生;;台港青少年生涯辅导本土化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1年04期
8 刘次林;;区域的理念,校本的实践——上海市金山区生活德育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赵彦俊;;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祝智庭;贺斌;;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张宝林;;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李情;;学校“再生产理论”本土化的几个问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天明;;我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高艳侠;;对数字化环境中教学的几点认识——数字化教学手段分析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孙启林;周世厚;;东北亚的教育变革与文化传统论纲——对中国、日本和韩国19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变革历程的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8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鸿义;李坚评;;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文化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 黄荣怀;信息化助力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王常海 郁风华 本报记者 王咏梅;方正教育变革三记[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张新艳;网络教育引发教育变革[N];中国航空报;2000年
4 王琪;真正的教育变革是一个旅程[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秦羽 整理;信息化,教育变革的“催化剂”[N];宁波日报;2010年
6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 刘长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雅文;网络学习: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N];金融时报;2003年
8 记者 刘刚 余敬中;从科举试题看教育变革[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侯晓轩;数字化校园引发教育变革[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5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韩登亮;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张平;学校变革视野下校长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瑾瑾;教育变革的意义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顺林;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雷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1915-1927年教育变革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龚金丹;教育变革过程中教师反思能力成长状态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娟娟;教师阻抗变革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文林;农村城镇化与学校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D];苏州大学;2008年
8 周彦;中西文化差异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比较性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秀静;山西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23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2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