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7:43

  本文关键词: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学习 技术接受模型 使用意愿


【摘要】: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设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物品之一,它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通话与短信交流,成为人们即时获取信息与进行学习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终身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的特性,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与服务,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种理想方式。然而,如何让学习者快速地接受并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本文从潜在的移动学习者的角度,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移动学习体验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影响用户接受移动学习的因素。笔者基于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情境与使用后感知的关系中,情境对感知实用性和感知可用性没有显著的影响,对脑力负荷有显著的影响。 2.在媒体形式与使用后感知的关系中,媒体形式对脑力负荷没有显著的影响,对感知实用性和感知可用性有显著的影响。 3.在使用后感知与满意度的关系中,感知实用性和感知可用性均对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脑力负荷对满意度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4.在使用后感知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感知可用性和脑力负荷均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感知实用性对自我效能感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5.在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中,感知实用性、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对使用意愿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感知可用性和脑力负荷对使用意愿则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关键词】:移动学习 技术接受模型 使用意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录8-11
  • 图目录11-12
  • 表目录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4-15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价值15-16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16-18
  • 一、研究对象16
  • 二、研究内容16-1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8-20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0-35
  • 第一节 移动学习相关研究20-25
  •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20-21
  • 二、移动学习的特征21-23
  • 三、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23-25
  • 第二节 用户行为研究相关理论25-32
  •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25-28
  • 二、自我效能感28-30
  • 三、脑力负荷理论30-32
  • 第三节 移动学习用户行为研究回顾32-33
  • 第四节 小结33-35
  • 第三章 用户接受模型与研究假设35-40
  • 第一节 研究模型构建35-37
  • 一、模型构建35
  • 二、研究变量定义35-37
  • 第二节 研究假设37-40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40-48
  • 第一节 用户接受研究设计40-45
  • 一、测试环境40-41
  • 二、测试对象41
  • 三、测试工具41-45
  • 四、移动学习用户体验45
  • 第二节、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45-48
  • 一、数据收集45-46
  • 二、数据分析方法46-48
  • 第五章 统计分析结果讨论48-71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48-53
  • 一、样本描述48-52
  • 二、数据描述52-53
  • 第二节 数据信度及效度分析53-61
  • 一、信度分析53-55
  • 二、效度分析55-61
  • 第三节 相关分析61-63
  • 一、移动学习使用感知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62
  • 二、用户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62
  • 三、使用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62-63
  • 第四节 方差分析63-65
  • 一、多变量方差分析63-64
  • 二、情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64
  • 三、媒体形式的独立样本T检验64-65
  • 第五节 回归分析65-69
  • 一、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的回归模型65-67
  • 二、使用意愿的回归模型67-69
  • 第六节 研究假设的结果检验69-7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1-75
  • 第一节 研究结论71-72
  • 一、情境、媒体形式与使用后感知的关系71
  • 二、使用后感知与满意度、自我效能感的关系71-72
  • 三、使用意愿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72
  • 第二节 实践建议72-73
  • 一、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72
  • 二、关注用户需求72-73
  • 三、内容设计难度适中73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73-75
  • 附录A 移动学习现状调查问卷75-77
  • 附录B 移动学习用户接受测试流程77-79
  • 附录C 移动学习用户接受态度测量问卷79-82
  • 附录D 移动学习资源样例82-86
  • 参考文献86-88
  • 致谢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伊白;;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需求与发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9期

2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马小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4 顾小清;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6 德斯蒙德·基更,徐辉富;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3期

8 周邢丹;闫兰兰;;移动学习在企业高管研修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0期

9 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10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前佳;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健;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1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41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