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应然追求:求是与去伪的融合
本文关键词: 课程 教学 认识信念 证实 证伪 出处:《教育学报》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追求与现实实践都始终把"证实—求是"作为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或教学模式,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给学习者塑造一种不健全的认识信念;造成学习者的思维定势;消解了教学中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关照。为了适应时代对公民素质的教育要求,应当对这种教学范式进行改造,"证伪"因素必须介入课程与教学,由证伪到证实再到求是的基本理念或教学范式可以使教学的完整性、功能性得以充分体现。"求是"与"去伪"的融合是当代教学的应然追求。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theoretical pursuit and practical practic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lways regard "confirmation-seeking"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idea or teaching mode, which results in: creating a kind of imperfect cognition and belief for learners; Causes the learner's thinking stereotype, dispels the mutual concern between the scientific thought and the humanities thought in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adapt the times to the citizen quality education request, This teaching paradig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the "false proof" factor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 basic idea or teaching paradigm from falsification to confirmation and then to seeking truth can make the teaching complete. The combination of "seeking truth" and "eliminating fake" is the pursuit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小学教师认识信念取向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153)资助
【分类号】:G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鉴;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2 李秀敏;论亚相容逻辑中的“矛盾”——达科斯塔的亚相容逻辑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晓伟;浅析生物学科中人文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杨尊伟;美国教师教育:从“能力本位”到“标准本位”[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闫永琴;焦斌龙;;从现实走向空洞——现代主流经济学现状以及对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3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宋亦平;分工、协作和企业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初生;直面道德冲突:中学道德教育的检视与革新[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荣;反常与理论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肖娜;论贝尔纳学派的科学学[D];湘潭大学;2001年
4 周慧;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现以德治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顿新国;亨佩尔定性确证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红军;流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罗云瀚;为自由主义辩护[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蕾;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练学宁;;一堂“甲胺工艺”课程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2 罗玲娟;;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3 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4 董金虎;;教学中课程的难与易[J];才智;2011年19期
5 吴国升;;运用多媒体网络优化汉字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6 彭康清;曾雪琴;;再谈教学过程的本质[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7 孙静静;;创新认知实践性视角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9期
8 杜晓军;孙怡;吴秋红;;高校教育技术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2期
9 丁伯权;;肯定的评定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10 粟增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物流教学过程之辩证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伟明;;自主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鲁峰;严军;张香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研究[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翟先萍;周志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规律初探[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崔定升;;教学过程矛盾运动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与实践模式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徐云鸿;;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7 张敏;;信息环境下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毛占稳;;关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思考[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周艳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高职高专教学[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罗英茹;王炜;张景仁;马民;;网络课程教育质量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晖;“设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N];九江日报;2010年
2 崔玳醴 利州区大东英才学校;巧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愉悦[N];广元日报;2009年
3 李天虎;学比教更重要[N];中山日报;2005年
4 安塞县延安保小 刘桂莉;教师应做到“三不要”[N];延安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康广印;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N];学知报;2010年
6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写给明天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小学校长 赵建华;“喜新”不能“厌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卫辉市第九中学 满海群;如何定位教师的角色[N];新乡日报;2008年
9 胡承武(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麻家寺学校);教与学的转变[N];甘肃日报;2005年
10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文教室 冯福泉;主辅备课模式好处多[N];中国教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8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礼;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教学过程研究的理性反思[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红明;克什克腾旗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吕朝煈;教学过程中伦理问题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可可;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小华;课程之于主体的生成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泽林;分科教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5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1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