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本文选题: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 切入点:方法论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9期
【摘要】: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整体化的态势下,虽彰显出日趋多元的范式,但其要一改当下诸多割裂互斥的致思路向而继续走向系统深入,需实现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突破。一是使学科交融意识与学科边界意识相结合,从而在学科互涉与学科自主的协调兼顾中既走出狭隘的学科主义樊篱,又坚守教育学自身的存在根基和内在秉性;二是使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互补,从而在学理本位与问题本位的交错渗透中消解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关怀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使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相融通,从而在他者镜像与自我观照的动态平衡中走出教育学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研究方法之争的困境。
[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pedagogy research in the situation of subject intersec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although it shows the increasingly pluralistic paradigm, but it should change the current many separate and mutually exclusive thinking and continue to go into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its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methodology.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 blending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 boundary,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narrow barrier of discipline doctrine i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 interrelation and discipline autonomy. And adhere to the foundation and inherent nature of pedagogy itself; second, make academic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of problems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confrontation tension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concern in the interlaced infiltration of academic standard and question standard, the third is to make the world consciousness and native consciousness merge together. Thus, in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other-mirror and self-reflection, the dilemma of pedagogy universalism and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is overcome.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0471595)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K294) 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莹,瞿葆奎;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1期
2 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2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韩庆祥;张艳涛;;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4 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6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7 马云鹏,吕立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倾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访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8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9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夏明方;;老问题与新方法:与时俱进的明清江南经济研究(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座谈会讨论稿)[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建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视觉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建军;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冯晓华;影响我国数学课程演进文化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洪清;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丹;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沿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云红;生命与焦虑[D];河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猛;;教育思想的群体属性及其方法论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2 李瑞书;;复杂科学视野下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3 陈桂香;;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困惑[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4 靳玉乐;王洪席;;基于过程哲学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5 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释绎的时空逻辑[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6 郭增平;;实验教学中的学生智能培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年06期
7 李长吉;徐德华;;教学研究的起点:人的存在方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8 葛大汇;;“绩效”背景下的教师隐性或道德行为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年06期
9 马庆发;;作为教育科学方法的释义学(中)[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10 肖宏格;;学习科学——软科学领域中崛起的新兴科学[J];上海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董宝良;;迈向二十一世纪,要重视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隋允康;;当代的知识传播者应具备知识探索者的素质[A];中外力学思维纵横——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钢;;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廖其发;;《老子》教育观散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吴学谋;郭定和;;从泛系观看科技教育创新——泛系教育学论略[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立伟;;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发展观[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郭齐家;;中国教育史研究断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郭法琦;;重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宣俊;谈学校减负工作中的方法论[N];法制日报;2001年
2 徐国亮;必须实现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市九中校长 欧阳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哲学思考[N];三峡日报;2006年
4 石中英;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来华强;文学教育与阅读方法[N];文艺报;2005年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祖晶;教育优先发展:寻找根基与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张强;踪迹学[N];美术报;2006年
9 刘非 作者单位:市教育局;力克传统思维定势 站在新起点实现教育新跨越[N];铁岭日报;2006年
10 河北魏县特殊教育学校 崔秀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今日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正青;比较教育依附论研究范式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朝阳;对美国史料教学的方法论及实践意义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牛利华;从生活世界中生成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楠楠;制度德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薛卫军;中庸与健全人格培养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鲁旭滨;西方当代主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5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66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