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呼唤“中国新教育运动”

发布时间:2018-05-08 06:53

  本文选题:欧洲“新教育运动” + 教育改革 ; 参考:《学术论坛》2012年05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一股以"新"作为标识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浪潮,这是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世界力量中心转移、中国崛起在教育上的体现。为了应对这样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发起一场中国的"新教育运动"。为数众多的新教育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对话交流和学习借鉴,中国的"新教育运动"出现是可以期待的。我们呼唤中国的"新教育运动"出现就是要致力于追求教育意义上的"中国世纪"的形成。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wave of education reform with "new" as a sign and value orientation has emerged in our country. Thi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in education, the transfer of the world power center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 education. Th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for a large number of new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s and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By strengthening dialogue and lear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is expected. We call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to pursue the "middle of the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entur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郭元祥;;大规模教育实验:意义与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学;;论“从惑到识”数学教学原理的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2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6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黄文仁;刘英杰;;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陈玉秋;;从思维训练角度评价语文课堂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马健生,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10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兆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晓学;从“惑”到“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毛齐明;课程改革的文化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术恒;儿童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彦;建构主义理论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原;寻找失落的理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玮;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解读和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宝莲;夏N尊语文教育思想新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志曲;论课堂文化的重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厉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邵华;儿童的探究: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伟华;;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正伟;;美国缩减班额计划的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孙绵涛;;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张孝礼;;强化德育教育 培育一代“真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4 王卫国;;对教育科学规划发展沿革的基本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前言[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6 葛为红;陈翱;陈宏声;;坚持学陶 推进研陶弘陶(节选)——对当前陶研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7 ;前言[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8 ;前言[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9 ;前言[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10 贾鸿鸣;;在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金明;改革开生面[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吴兰英 黄珊;搞好教育科研 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时晓玲;进行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驻京记者 何连弟;教改日新月异 教研步履蹒跚[N];文汇报;2001年

5 ;教师工作如何评价[N];文汇报;2003年

6 本报评论员;农村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沈大雷 王延光;“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把理想和追求融入教育事业”[N];江苏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宁启文;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N];农民日报;2008年

9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第一中学 梁艳玲;制作课件为教学带来便利[N];中国体育报;2009年

10 张弓;这样的“国进民退”我赞成[N];宁波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丽英;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敬文彬;21世纪初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敏;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6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