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与生成:课程话语与社会的理论探析
本文选题:社会 + 话语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22期
【摘要】: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Abstract]:Discourse has rich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re is a complex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 Curriculum discourse refers to the language which forms the meaning of curriculum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research, which reflects the status and specialty of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n the society. Curriculum discours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curriculum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ety, and different curriculum discourse will counteract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to varying degrees. Through discourse investiga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discourse generation,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discourse generation, and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societ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物理实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H1119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振中;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晓红;;话语研究及其在教育学中的渐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红燕;梅高蓓;刘纯;;论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4 郑淮;杨昌勇;;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J];教育学报;2006年04期
5 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伍雪辉;;论课程话语的演变及其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3期
7 闫引堂;;超越社会建构主义——评当前课程社会学中的两种后社会建构主义论述[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伍雪辉;课程话语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宏程;;试论网络交际者与网络言语的语用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容中逵;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汪昌华;;论班级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惠敏;;大学英语交际性听力测试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方体跃;;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平功波;刘恬;;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制度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杨文睿;;俏皮机智,轻松活脱——利用索振羽的幽默准则分析《认真的重要性》的幽默色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路俊卫;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的演进看新时期新闻观念的嬗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桂权;;舆论空间的分化与重构——当前中国媒介、言论与利益表达的社会逻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玉洋;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仙君;建设审美的比较诗学话语──从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谈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3 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李思民;语境的理论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梁鸿;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陈荟;“迷失”的教育话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汪霞;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发展与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刘铁芳;必要与可能:教育学范式的打破与话语的更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9 刘铁芳;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10 石鸥;试论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朝晖;从蓝本到文本——课程观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国义;;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涵义辨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罗生全;靳玉乐;;课程作为文化资本的话语构建机制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1期
3 方信文;;社会主体是主体教育不可或缺的因子[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4 于康平;;女性主义课程话语与性别平等课程的建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 王栾井,曾娜,赵展春;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01期
6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8期
7 伍雪辉;盛玮;;论生成性思维视野下的课程话语[J];前沿;2006年02期
8 伍雪辉;郭元祥;;我国课程话语的历史透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1期
9 伍雪辉;郭元祥;;我国课程话语的历史透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 李忠;;近代中国“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定斌;许学武;赵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洪山区关于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调研报告[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武汉长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黄木生;教育的价值核心是“铸人铸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伍雪辉;课程话语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6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7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