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经验建构及其教育难题
[Abstract]:Morality is a process of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a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body experience.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onstruction, it is fac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mutual deed. Because how individuals reach others and the world always exist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restoration, the problem of moral construction is bound to exist.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arise as a result.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s not to change the existing problems, but to adjust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in the real moral scene.
【作者单位】: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道德的经验建构及其教育方式的变革”(编号:2011TJK383)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J];江海学刊;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7 朱永虹;邵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企业策略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斌;;现代性视野中的流浪意识——以“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为中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唐雪梅;赵海林;;社会资本视野下的乡村政治精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5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董国俊;;依然活着的现代性——评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罗永仕;;“造物”工程的社会合理性阐释[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9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艳;;安徽省六安市张集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二重性——探讨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下的民主建设意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克锋;中国社会发展良性利益互动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顾晶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安延明;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2 张再林;现代西方哲学的四大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相录;;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4期
2 廖昌荫;论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7期
3 黄崴;道德教育新观念:培养道德主体[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5期
4 杨元业;;德性:德育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1期
5 马多秀;王妙玲;;道德信仰与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5期
6 冯增俊;;谢弗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学说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1992年04期
7 何雪莲;;规范与道德的联盟:道德教育的返魅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07期
8 熊成;帅伟伟;王庆华;;从信仰教育入手 解道德教育难题[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9 金感芳;浅谈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1994年02期
10 丁庆如;浅析学校道德教育合理性基础[J];安徽教育;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尹红霞;;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的关系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蔡可;乡镇教育难题求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记者 高铸成 通讯员 钟晶晶;深圳破解教育难题[N];工人日报;2004年
9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10 瞿长福;农民工的两大教育难题[N];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本钰;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欣
本文编号:243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3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