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育凝聚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3 09:23
【摘要】:以教育学的视角,教育凝聚力是指教育对教育主体、教育世界和教育环境表现出的以实现教育价值为目标的友好性反映。学界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颇多,但在教育语境下研究教育凝聚力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凝聚力不仅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诉求,更对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谐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是有凝聚力的,对教育主体、教育世界和教育环境都能产生,并体现了生活意义、教育目的和教育主体的集体意识与相互信任。从本质上讲,教育凝聚力是教育世界中的客观实在,是教育的固有属性,不仅具有理性、动态性、多维性等普遍特征,更具有教育性、集中性、引领性、复杂性等独特特点。 通过对教育凝聚力结构的研究发现,教育凝聚力有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凝聚力的向度之分,有个体、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的维度之分,也包含了来自教育价值观的内聚力、来自教育伦理精神的牵引力、来自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感召力和来自文化与教育制度的粘合力等几个要素,并以生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等几个发展阶段构成教育凝聚力的动态结构。 影响教育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于教育自身而言,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过程都能形成教育凝聚力。而在教育外部,社会关心教育,社会发展受到教育的引导并渴求教育推动其发展,反之,教育的社会性也决定了教育具有环境友好性。 研究对教育凝聚力的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教育凝聚力具有极大的价值,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教育有利于人心归向,有利于群体团结,有利于道德养成。要提升教育凝聚力,首先要创造教育凝聚力提升的优势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即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让所有人都来关心教育。也包括内部条件,即让教育不断实现自身优质化来获得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提升教育凝聚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包含以下方面:建立有利于提升教育凝聚力的教育机制,包括组织决策机制和建立以层次机制、管理机制、功能机制、评估和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机制体系,并保证机制的长效性;寻求提升教育凝聚力的方式,主要从重塑教育理想、倡导教育关怀、建立教育核心价值观、维护教育公平和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提升教育凝聚力的方法,综合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学理论,从增强学校凝聚力、增强教师凝聚力和增强教育对教育相关者的吸引力等几个方面提出提升教育凝聚力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松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内涵及时代走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2 秦红岭;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文化凝聚力功能[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Z1期

3 李海;张勉;李博;;组织凝聚力结构与影响因素:案例研究及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吴宏超,林玉芬;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班主任之友;2005年06期

5 刘维俭;小原国芳的育人思想解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6 黄尔;论人际关系与群体凝聚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熊川武;说“理解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8 曾学龙;;国家凝聚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曹正善;;“教育世界”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崔克亮;[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瑜;教学交往理性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闫伟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析论[D];华侨大学;2006年

3 秦晓钟;高校凝聚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钰;高校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2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72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