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7 21:1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选择大学生为研究被试,编制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试图探讨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的结构,利于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者的动机测量提供测量工具,了解网民传播网络群体事件的内在动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首先,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采用结构性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在收集原始信息后,进行内容分析提出调查问卷的结构、编制传播动机初步问卷;其次,将初步问卷投入调查预测收集数据,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再是将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问卷投入调查,将所得资料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同时分析信效度以及各个统计变量差异;最后对当前传播动机趋势做深入的现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是一个多维度结构,包括跟风好玩、社会公益目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放纵四个维度。其中,跟风好玩包括三个项目;社会公益目的包括6个项目;自我表现包括6个项目;网络自我放纵包括4个项目。 (2)通过对问卷的信效度分析表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消极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说明该伺卷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消极口碑传播动机的测量工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中拟合指标为:x2/df=2.819说明模型良好可以接受;NNFI、NFI、CFI、GFI、IFI都大于0.90,并且非常接近1;RMR=0.068,表明其拟合很好;RMSEA=0.061在0.05-0.08之间属于比较好的吻合。总的来说以上指标都符合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较好。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是在0.735-0.888之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的系数是0.834;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四个维度的分半性的系数在0.704-0.848之间,其中总问卷的分半性系数是0.764.可以看出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3)大学生消极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在各统计变量上差异探讨发现:一是社会公益目的纬度在学历、大学生对于网络群体事件关注程度、大学生上网使用熟练程度、大学生对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二是自我放纵在性别、大学生对于网络群体事件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变量均未呈现显著差异:三是自我表现纬度在大学生对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变量均未显示显著差异;跟风好玩纬度在各个变量上均未有显著差异。 (4)现状分析:目前网络已然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主要场所,虽然政府也在努力平缓网民舆论,但却始终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社会公益目的纬度在四个纬度中平均得分最高,可得知网民制造舆论的主要动机在于要求解决现实或许无法解决的不公平事件。因此,本研究建议,政府应将关注点聚焦在如何让网民内心平衡,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处理事件,给予其社会支持。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 问卷编制 传播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22
- 1 网络群体事件概念研究10-13
- 1.1 网络群体概念的渊源10-11
- 1.2 网络群体事件概念的内涵11-13
- 2 网络群体事件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13-15
- 2.1 国内网络群体事件的原因13-14
- 2.2 国内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14-15
- 3 网络消极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相关研究15-22
- 3.1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的理论基础15-19
- 3.2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结构的研究19-20
- 3.3 网络消极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影响因素研究20-22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22-26
- 1 已有研究的局限22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2-23
- 2.1 研究目的22-23
- 2.2 研究意义23
- 3 研究思路23-26
- 3.1 研究的总体框架23-24
- 3.2 研究假设24-25
- 3.3 问卷编制的研究思路25-26
- 第三部分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26-45
- 1 试测问卷的编制过程26-29
- 1.1 开放式问卷调查26-27
- 1.2 试测问卷形成过程27-29
- 2 试测问卷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29-36
- 2.1 研究目的29
- 2.2 研究方法29-30
- 2.3 结果与分析30-36
- 3 问卷的正式施测与结果分析36-42
- 3.1 研究目的36
- 3.2 研究方法36-38
- 3.3 结果与分析38-42
- 4 讨论42-44
- 4.1 维度命名42-43
- 4.2 问卷信、效度43-44
- 5 总结44-45
- 第四部分 大学生传播动机的特点45-58
- 1 研究目的45
- 2 研究方法45-47
- 2.1 研究被试45-47
- 2.2 研究工具47
- 2.3 数据处理47
- 3 结果与分析47-53
- 3.1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的总体特征47-48
- 3.2 大学生传播动机人口统计学差异检验48-53
- 4 讨论53-56
- 4.1 大学生传播动机的总体特点53
- 4.2 大学生传播动机的不同人口学变量特点分析53-56
- 5 小结56-58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初步应用58-64
- 1 研究的总体结论58-59
- 2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的现状分析59-61
- 2.1 大学生传播动机的总体特点59-60
- 2.2 网络群体事件的疏导策略60-61
- 3 局限与展望61-64
- 3.1 研究不足61-62
- 3.2 研究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圣方;;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巢乃鹏;王美芳;;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公众认知与态度调查[J];当代传播;2010年05期
3 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2010年07期
4 杜骏飞;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徐小江;试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人员构成[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刘亚静;;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李亚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效应[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10 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710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