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和谐幸福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0-07-14 02:23
【摘要】:人活着应当追求幸福,并且应当具备科学的幸福观。对于中学生来说,具备科学的幸福观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但是对于什么是科学幸福观历来有争议,理性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和享乐主义幸福观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和谐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它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平衡地得以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在理想化的幸福模式中,理想化的幸福是最大化的物质性幸福、最大化的社会性幸福和最大化的精神性幸福之和,其中最大化的物质性幸福来自物质性需要的适度满足,最大化的社会性幸福来自于社会性需要的合理满足,最大化的精神性幸福来自于精神性需要的高度满足。理想化的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人类可以无限接近但无法完全达到。在实际生活中,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的满足往往存在冲突。如果三者的冲突不是根本性的,人们就应当在满足需要时权衡三者的“量”来保持需要内部的平衡;如果三者的冲突是根本性的,那么处于下位的需要应服从于处于上位的需要。此外,幸福的取得是来自于协调的生产性行为与消费性行为。生产性行为与消费性行为的协调表现在,鼓励生产性行为特别是创造性的生产性行为,并肯定合理的消费性行为。 在中学实施和谐幸福观教育有其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一方面中学生逐步趋向独立和自觉,从而对于成人的权威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中学生对于自己该追求什么、如何去追求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且缺乏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力和对于外界事物的鉴别力。因此,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学阶段进行和谐幸福观教育抓住了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学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44.2
本文编号:2754343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兰;;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观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丽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4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7543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