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对认知偏向和心理适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06 19:05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对认知偏向和心理适应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广州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编制了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探讨了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的特点。其次,以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自尊量表、抑郁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了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特点,以及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最后,通过点探测任务的实验探讨了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认知偏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认知偏向这一因素对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和心理适应两者的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程度等是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程度及其心理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 3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心理适应的各项指标; 4认同整合高者对正性词的探测时间较短,对负性词的探测时间较长;认同整合低者对负性词的探测时间较短,对正性词的探测时间较长; 5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和认知偏向对心理适应水平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心理适应 认知偏向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前言14-16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意义15-16
  • 1.2.1 理论意义15
  • 1.2.2 现实意义15-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5
  • 2.1 国内外关于认同整合的研究综述16-18
  • 2.1.1 认同整合的概念16-17
  • 2.1.2 双文化认同整合的研究17-18
  • 2.2 关于心理适应的研究综述18-20
  • 2.2.1 心理适应的概念18-19
  • 2.2.2 心理适应的研究19-20
  • 2.3 认知加工偏向20-22
  • 2.3.1 认知加工偏向的概念与来源20-21
  • 2.3.2 认知加工偏向的实验范式研究21-22
  • 2.4 对认同整合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综述22-23
  • 2.4.1 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22-23
  • 2.4.2 认同整合影响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23
  • 2.5 本章小结23-25
  • 2.5.1 过往研究之价值23
  • 2.5.2 过往研究的不足及启发23-24
  • 2.5.3 研究的创新之处24-25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5-29
  • 3.1 研究目的25
  • 3.2 研究假设25-26
  • 3.3 研究内容26
  • 3.4 研究思路26
  • 3.5 研究方法26-29
  • 3.5.1 研究对象26-27
  • 3.5.2 研究工具27-28
  • 3.5.3 数据处理28-29
  • 第四章: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的编制及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特点研究29-42
  • 4.1 研究目的29
  • 4.2 研究假设29
  • 4.3 研究方法29-31
  • 4.3.1 研究对象29-30
  • 4.3.2 研究工具30
  • 4.3.3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编制30-31
  • 4.4 结果与分析31-38
  • 4.4.1 问卷的基本情况31
  • 4.4.2 项目分析31-32
  • 4.4.3 效度分析32-35
  • 4.4.4 信度分析35-36
  • 4.4.5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的特征36-38
  • 4.5 讨论38-40
  • 4.5.1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量表的修订38-39
  • 4.5.2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的状况39-40
  • 4.6 小结40-42
  • 第五章: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42-54
  • 5.1 研究目的42
  • 5.2 研究假设42
  • 5.3 研究方法42-45
  • 5.3.1 研究对象42-43
  • 5.3.2 研究工具43-44
  • 5.3.3 施测过程44
  • 5.3.4 数据处理44-45
  • 5.4 结果与分析45-50
  • 5.4.1 问卷的基本情况45
  • 5.4.2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特征分析45-48
  • 5.4.3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各指标的关系48-50
  • 5.5 讨论50-52
  • 5.5.1 影响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状况的因素50-52
  • 5.5.2 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分析52
  • 5.6 小结52-54
  • 第六章:认知偏向对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两者关系的影响54-68
  • 6.1 内容一:认同整合对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54-61
  • 6.1.1 研究目的54
  • 6.1.2 研究假设54-55
  • 6.1.3 研究方法55-57
  • 6.1.4 研究结果57-59
  • 6.1.5 讨论59-61
  • 6.2 内容二:认同整合、认知偏向与心理适应三者的关系61-68
  • 6.2.1 研究目的61
  • 6.2.2 研究假设61
  • 6.2.3 研究方法61-62
  • 6.2.4 研究结果62-65
  • 6.2.5 讨论65-66
  • 6.2.6 小结66-68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68-70
  • 7.1 研究主要结论68
  • 7.2 研究反思68-70
  • 7.2.1 研究的贡献68-69
  • 7.2.2 研究的不足69-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5-76
  • 致谢76-77
  • 附录77-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麒;教练员领导方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压力与心理适应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邹泓;刘艳;李晓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3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4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多次转学经历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7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年06期

8 于丽萍;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田录梅;宋爱芬;;记忆偏向:心境一致效应还是特质一致效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吕艳平;试析农村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适应问题[J];教育探索;2004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卫春;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柳春香;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高笑;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的ERP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对认知偏向和心理适应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8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