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的亚类别及其稳定性:个体定向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4 08:27
以山东省济南市12所初中的2015名初一学生为被试,对其持续追踪至初二年级,采用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受欺负和社交退缩,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潜在转变分析,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的亚类别以及各亚类别中青少年受侵害身份的稳定性与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同伴侵害亚类别可以分为:未受侵害组、低受侵害组、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四类,各亚类别间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受侵害程度上;(2)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和社交退缩,且高受侵害组的社交退缩行为更多;(3)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受侵害身份具有中到高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中等受侵害组转变,中等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低受侵害组转变。攻击行为是受侵害身份转变的重要预测因素。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1.2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1.3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同伴侵害
2.2.2 一般性受欺负
2.2.3 攻击行为
2.2.4 社交退缩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多种受侵害经历的区分效度
3.3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3.4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3.5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4.2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4.3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4.4 实践启示
5 结论
本文编号:3754052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1.2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1.3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同伴侵害
2.2.2 一般性受欺负
2.2.3 攻击行为
2.2.4 社交退缩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多种受侵害经历的区分效度
3.3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3.4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3.5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同伴侵害的亚类别
4.2 受侵害者的行为特征
4.3 受侵害身份的发展变化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4.4 实践启示
5 结论
本文编号:3754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7540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