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七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06:06
本文关键词:对二—七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中国的父母也不例外。近年来,,儿童的行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父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父母却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他们很需要专业的帮助。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讲座,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收效甚微。许多方法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并不奏效,而专业人员也希望能有一套更加奏效的办法来帮助父母。 本研究就针对这个问题,对中国2到7岁的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是攻击行为问题)开展临床研究,验证一套专门为儿童的行为问题设计的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这套方法名为家庭行为疗法,来自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并经过改良,是帮助不服从儿童的方法的简化版。 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男孩的攻击性要显著高于女孩。 2.攻击性高的儿童往往更容易伴发其它行为问题。 3.经过验证,发现家庭行为疗法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且对于儿童的外向性行为问题都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家庭行为疗法 攻击行为 外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9
- 2 文献综述9-19
- 2.1 儿童行为问题的定义9
- 2.2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9-13
- 2.2.1 儿童外显问题行为的分类10-11
- 2.2.2 “童年期开始”外显行为问题的特点及发生机制11-13
- 2.3 对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测量和诊断13-16
- 2.3.1 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他评量表13-16
- 2.4 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和治疗16-19
- 2.4.1 理论模式16-18
- 2.4.2 实际应用18-19
- 3 本研究设想19-21
- 3.1 研究目的19
- 3.2 研究意义19
- 3.3 研究思路19-21
- 4 实证研究一: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21-29
- 4.1 引言21-22
- 4.2 方法22-23
- 4.2.1 被试22
- 4.2.2 工具22-23
- 4.2.3 数据收集与统计23
- 4.3 结果23-28
- 4.3.1 描述性统计23-24
- 4.3.2 不同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24
- 4.3.3 不同因子的性别差异检验24-26
- 4.3.4 内向性和外向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26
- 4.3.5 其它各因子在高低攻击性上的差异检验26-28
- 4.3.6 各因子在年龄上的差异检验28
- 4.4 讨论28-29
- 5 实证研究二:家庭行为疗法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29-54
- 5.1 引言29-30
- 5.2 方法30-52
- 5.2.1 研究对象30
- 5.2.2 研究设计30
- 5.2.3 研究工具30
- 5.2.4 研究过程30-52
- 5.2.5 数据处理52
- 5.3 结果52
- 5.4 讨论52-54
- 6 研究局限和展望54-56
- 6.1 研究局限54
- 6.2 研究展望54-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智永;刘淑华;郭海燕;张雪娇;文江舸;刘哓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2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3 俞红;吴清;龚研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15期
4 刘粹 ,王玉凤 ,王希林;社会技能训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9期
本文关键词:对二—七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3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