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感戴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4:30
本文关键词:小学儿童感戴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感戴能力既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培养儿童感戴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0世纪末,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对感戴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但是国内对感戴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鉴于国内目前对感戴实证研究的缺乏,本研究采用现场试实验,探讨小学儿童感戴能力的发展特点。与感戴能力息息相关的助人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亲社会行为的典型代表。虽然研究者对感戴及助人行为有所研究,但小学儿童感戴和助人行为的年龄发展趋势、性别差异以及两者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情景实验考察小学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及感戴能力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儿童感戴能力和助人行为的实验结果,采用列举恩惠和观看感恩视频的方式,对四年级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感戴能力的干预。以期为我国感戴的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丰富和深化我国感戴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提高小学生感戴能力。 论文包括两个研究:在研究一中,采用现场实验测查了151名小学儿童(二年级54名,四年级49名,六年级48名)的感戴能力发展及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感戴能力、感戴认知和感戴倾向并非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而是曲折发展并出现一个关键的年龄转折。二年级到四年级期间,感戴能力保持快速增长,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期间,儿童的感戴能力却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2)小学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四年级可能是助人行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3)小学儿童的感戴能力和助人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4)小学儿童的感戴认知对助人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在研究二中,根据研究一的结果,采用列举恩惠和观看感恩视频这两个手段,对四年级49名儿童的感戴能力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表明:(1)干预后,小学儿童感戴能力、感戴认知和感戴倾向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2)干预后,小学儿童助人行为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3)干预后,感戴认知对助人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小学儿童 关系 感戴能力 助人行为 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33
- 1 引言10
- 2 感戴10-23
- 3 助人行为23-26
- 4 感戴干预的研究26-29
- 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9-30
- 6 问题提出30
- 7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30-31
- 8 本研究的意义31-33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33-65
- 研究一 小学儿童感戴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33-53
- 1 小学儿童感戴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33-44
- 2 小学儿童感戴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44-53
- 研究二 小学儿童感戴的干预研究53-65
- 3.1 研究目的54
- 3.2 研究假设54
- 3.3 研究方法54-57
- 3.4 研究结果57-60
- 3.5 讨论60-64
- 3.6 结论64-65
- 第三部分 总体结论与反思65-67
- 1 总体结论65
- 2 研究创新之处65-66
- 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2
- 附录72-83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83-84
- 致谢84-8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婧;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02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025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