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父母依恋 孤独感 网络自我表露 网络社会支持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互联网开始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从家庭步入校园,经历着个体发展中的第二次断乳期,必然会存在一些强烈的心理体验,其中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网络交往会对大学生孤独感带来怎样的影响?本研究重在探讨人际关系的原型——父母依恋及网络交往模式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1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机制。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父母依恋、孤独感、网络自我表露以及网络社会支持的特征;探讨了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学生父母依恋、孤独感、网络自我表露以及网络社会支持的特征 (1)父母依恋总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父母依恋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在性别、专业以及家庭所在地方研存在显著差异。 (3)网络自我表露各维度在不同目标人(现实中所结识的朋友、网络中所结识的朋友)方而存在显著差异;网络自我表露各维度在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网络社会支持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友伴支持、工具性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在性别、网络使用时问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在父母依恋对孤独感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1)在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网络自我表露各维度(与现实中所结识朋友)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情感状况表露在依恋亲密(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②私密态度表露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③兴趣爱好表露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2)在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网络自我表露各维度(与网络中所结识朋友)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兴趣爱好表露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②兴趣爱好表露在依恋亲密(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③个人信息表露在依恋亲密(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④情感状况表露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⑤私密态度表露在依恋亲密(父)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在父母依恋对孤独感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1)网络信息支持在依恋亲密(父)(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2)网络情感支持在依恋亲密(母)、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3)网络友伴支持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关于大学生父母依恋对孤独感影响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看到,在运用网络媒介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中,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其积极健康的网络自我表露以及有效利用网络社会支持,对于改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父母依恋 孤独感 网络自我表露 网络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12-14
- ABSTRACT14-17
- 引言17-18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8-27
- 1 孤独感的概述18-19
- 1.1 孤独感的概念18-19
- 1.2 孤独感的测量19
- 2 孤独感的理论19-20
- 3 影响孤独感的相关因素20-27
- 3.1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20-25
- 3.2 影响孤独感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25-27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27-30
- 1 问题的提出27
- 1.1 已有研究的不足27
- 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27
- 2 理论与实践意义27-28
- 2.1 理论意义27
- 2.2 实践意义27-28
- 3 研究的总体设计28
- 3.1 主要概念的界定28
- 3.2 主要研究假设28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28-30
- 4.1 研究方法28-29
- 4.2 研究对象29
- 4.3 总体思路29-30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30-60
- 研究一 基本变量的特征30-44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30
- 1.1 研究目的30
- 1.2 研究假设30
- 2 研究方法30-31
- 2.1 被试30
- 2.2 研究工具30-31
- 2.3 统计方法31
- 3 结果分析31-38
- 3.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1-32
- 3.2 大学生父母依恋的特征32-34
- 3.3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34-35
- 3.4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特征35-38
- 3.5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特征38
- 4 讨论38-42
- 4.1 大学生父母依恋的特征38-39
- 4.2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39-40
- 4.3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特征40-42
- 4.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特征42
- 5 结论42-44
- 研究二 大学生父母依恋、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44-54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44
- 1.1 研究目的44
- 1.2 研究假设44
- 2 研究方法44
- 2.1 被试44
- 2.2 研究工具44
- 2.3 统计方法44
- 3 结果分析44-50
- 3.1 大学生对不同目标人的网络自我表露与父母依恋以及孤独感的相关分析44-45
- 3.2 大学生对不同目标人的网络自我表露在父母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45-50
- 4 讨论50-53
- 4.1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现实中所结识朋友)在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0-51
- 4.2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中所结识朋友)在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1-53
- 5 结论53-54
- 研究三 大学生父母依恋、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54-60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54
- 1.1 研究目的54
- 1.2 研究假设54
- 2 研究方法54
- 2.1 被试54
- 2.2 研究工具54
- 2.3 统计方法54
- 3 结果分析54-57
- 3.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父母依恋以及孤独感的相关分析54
- 3.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父母依恋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4-57
- 4 讨论57-59
- 4.1 大学生网络信息支持在依恋亲密(父)(母)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7-58
- 4.2 大学生网络情感支持在依恋亲密(母)、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8
- 4.3 大学生网络友伴支持在依恋自主(母)影响孤独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8-59
- 5 结论59-60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60-63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60-61
- 1.1 基本变量的特征60
- 1.2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在父母依恋对孤独感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60-61
- 1.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父母依恋对孤独感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61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61-62
- 3 研究的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73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2 杨剑龙;论何立伟小说中的孤独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3 谭千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5 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8期
6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刘芳;刘世瑞;;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8 薛桂英;赵小云;;论中国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9 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10 秦楚;;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玲;甘怡群;;现实生活和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蒋索;卢娟;;大学生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黄国萍;;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丘立才;;毛泽东诗词中的孤独感[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贤;走出孤独的困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2 余川;老人“话疗”少不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范川凤;孤独与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王素霞;孤独催人老[N];保健时报;2005年
5 记者 黄秀丽;35%农村老人孤独感强烈[N];北京日报;2005年
6 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是明启;走出暮年丧偶阴影[N];健康报;2008年
7 副教授 黄陂;怎样消除孤独感[N];家庭医生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9 丁小希 王悦 高原;需要跃过“心慌”这道坎儿[N];人民日报;2011年
10 代建芳;如何让孩子减少孤独感[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啸天;老年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高利平;山东省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邹洪伟;青少年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丽萍;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1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