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状态 亲子依恋 因果取向
【摘要】: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使大学生更可能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避免同一性扩散。除直接影响外,亲子依恋以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从而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挥影响的作用方式。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状态 亲子依恋 因果取向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BJYJ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JA190016)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8ZK0019)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B0813)和济南大学科研基金(X1047)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大学生处于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面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由于生活在社会许可的制度化延缓期,拥有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以及更多实践自己理想或选择的机会,大学生开始重新认识自我,探索适合自己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自我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2 梁凌寒;侯志瑾;田璐;;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及其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冬艳;北京城区高中生亲子沟通、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态度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伍亚娜;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对其互联网使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福侠;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菁;人格、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9 尚秀华;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文德;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3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4 张日f;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5 俞瑞康;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6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2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3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亓玉芬;张凯;彭翔吉;;优秀运动员自我同一性的特征研究[J];运动;2011年06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9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10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5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5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