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积极情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积极情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摘要】:自从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上的积极体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对个体的适应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对创造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人格是人格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对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造目标的实现产生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个体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那么积极情感作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情感和创造性人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积极情感对创造性人格是否也有促进作用?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以上问题,本研究根据Fredrickson积极情感方面的相关理论,首先编制了《初中生积极情感》问卷。然后使用《初中生积极情感》问卷和《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对342名(男154,女190)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初中生积极情感和创造性人格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初中生积极情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适用于初中生积极情感的测量与研究。 2.初中生积极情感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水平。初中生积极情感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初一和初三之间,初二和初三之间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学生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低于初一、初二学生的。 3.初中生积极情感总体上和创造性人格存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积极情感总体上,与创造性人格的自信心、好奇心、内部动机、开放性、独立性和冒险性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积极情感的八个维度兴趣、愉悦、灵感、宁静、感恩、敬畏、希望和爱分别与创造性人格中的好奇心、内部动机、开放性和冒险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4.初中生积极情感对创造性人格具有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初中生积极情感问卷,通过测量研究表明积极情感与创造性人格存在显著正相关,积极情感能够很好的预测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初中生 积极情感 创造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文献综述8-22
- 1.1 积极情感8-12
- 1.2 积极情感对个体适应的意义12-14
- 1.2.1 积极情感与身体健康12
- 1.2.2 积极情感与心理健康12-14
- 1.3 积极情感的测量14-16
- 1.4 初中生积极情感的相关研究16-17
- 1.5 创造性人格17-19
- 1.5.1 创造性人格的定义17
- 1.5.2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内容17-19
- 1.6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的相关研究19-22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22-24
- 2.1 已有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2
- 2.2 问题的提出22-23
- 2.3 研究目的23
- 2.4 研究假设23-24
- 第3章 研究一 初中生积极情感问卷的编制24-30
- 3.1 研究目的24
- 3.2 研究方法24
- 3.2.1 被试24
- 3.3 研究过程24-25
- 3.4 结果与分析25-29
- 3.4.1 信度分析27-28
- 3.4.2 效度分析28-29
- 3.5 结论29-30
- 第4章 研究二 初中生积极情感的现状与特点30-36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方法30-31
- 4.2.1 研究工具30
- 4.2.2 被试30-31
- 4.2.3 研究过程31
- 4.2.4 统计处理31
- 4.3 结果与分析31-33
- 4.3.1 初中生积极情感的状况分析31
- 4.3.2 初中生积极情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31-33
- 4.4 讨论33-34
- 4.4.1 初中生积极情感的状况分析33
- 4.4.2 初中生积极情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33-34
- 4.5 结论34-36
- 第5章 研究三初中生积极情感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36-40
- 5.1 研究目的36
- 5.2 研究方法36-37
- 5.2.1 被试36
- 5.2.2 研究资料36
- 5.2.3 研究过程36
- 5.2.4 统计处理36-37
- 5.3 结果与分析37-38
- 5.3.1 初中生积极情感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37-38
- 5.4 讨论38-39
- 5.4.1 初中生积极情感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38-39
- 5.4.2 初中生积极情感对创造性人格的回归分析39
- 5.5 结论39-40
- 第6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40-44
- 6.1 综合讨论40-42
- 6.2 主要结论42
- 6.3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42-44
- 第7章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刘芳;;青少年儿童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1期
3 程良道;论创造性人格的实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10期
4 戎华刚;论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年04期
5 刘文;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结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杨俊岭,曹晓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8 聂衍刚,郑雪;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9 胡卫平;王兴起;;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10 陈国鹏,宋正国,林丽英,,缪小春,桑标;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汉生;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利君;创造型人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段碧花;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3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