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开创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它提倡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善于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力量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吸取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重视培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人格,同时善于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Seligman)倡导的一场心理学运动,之后便发展成为西方心理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P2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2 王平;试论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胡悦超;;对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李红星;;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实效[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肖辉;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王立仁;论德育的协调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立仁;论德育的发展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3期
9 于凤龙;吴宁波;周琳;;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07年11期
10 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X;张昌娟;;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求“趣”[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6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石先钰;法官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文斌;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若钢;全球化趋势认识误区的理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姜长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袁信;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胡春红;现阶段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好香;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4 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年05期
5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6 邹琼,佐斌;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7 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8 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9 周]Z;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在“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22期
3 金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6期
4 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7年21期
5 王雪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教育模式转变[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5期
6 ;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通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9期
7 柳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2期
8 黄玉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尝试[J];理论导报;2010年10期
9 刘学华;;积极心理学与赏识教育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余家平;刘晓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缴润凯;;试论应为大学生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由大学生频繁自杀谈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王丽;胡英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津凡;;乐观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周雅;刘翔平;;中国大学生的性格优势调查: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宋玉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经济贫困生心理教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刘一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沈建华;徐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模式探索[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田宝伟;;大学生挫折与应对研究范式的变化[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丛;用积极心理学打造高“心”酬员工[N];工人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龚丹韵;幸福的孩子从哪里来[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倪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温馨教室建设[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曼;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吴佳蕾;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惠茹;深圳特区初二年级幸福课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大学;2008年
8 邱勇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3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