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感恩心、同情心、爱心,使你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常怀感恩,周围的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和爱意。”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但当今社会,实用、功利却逐渐成为最核心的衡量标准,这对传统的感恩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感恩之心是否正在远离值得人们思考。缺少了感恩的个人或群体,能否坦然、幸福的生活,更令人质疑。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社会精英群体,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担负着传承中华优良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的重任,因此树立正确积极的感恩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编制感恩价值观测量工具,了解大学生感恩价值观现状及特点,探索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编制与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编制了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感恩价值观调查问卷”,并应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包括以下七个因素:利己感恩驱动、利他感恩驱动、社会回报取向、情感回报取向、利他回报取向、和谐关系驱动和道德良心驱动。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感恩价值观》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评大学生感恩价值观稳定有效的工具。 ②当代大学生感恩价值观整体情况:总体来说,处于良好(均分=4.080)。其中,利他感恩驱动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是道德良心驱动。 ③感恩价值观及各因素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比较情况: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感恩价值观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大学生在利己感恩驱动、利他感恩驱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得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比较,大一学生利他感恩驱动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得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比较中,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感恩价值观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利己感恩驱动、利他回报取向、道德良心驱动这三个维度上,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得分也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独生子女在利己感恩驱动这一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感恩价值观总分和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在情感回报取向及利他回报取向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 ④总体上,感恩价值观的利己感恩驱动、利他感恩驱动、社会回报取向、情感回报取向、和谐关系驱动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相关(P0.05、P0.01、P0.01、P0.01、P0.01),且感恩价值观的社会回报取向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的回归效应(P<0.001)。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价值观 主观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12
- 1.3 研究目的12
- 1.4 研究内容12-13
- 1.5 研究变量及其定义13-14
- 2 文献综述14-27
- 2.1 价值观研究述评14-19
- 2.1.1 国外价值观研究述评14-16
- 2.1.2 国内价值观研究述评16-19
- 2.2 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19-24
- 2.2.1 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19-22
- 2.2.2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22-24
- 2.3 关于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24-25
- 2.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评价25-27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27-30
- 3.1 研究假设27
- 3.2 研究对象27
- 3.3 研究方法27
- 3.3.1 文献分析法27
- 3.3.2 问卷调查法27
- 3.3.3 对比分析法27
- 3.4 研究实施程序27-28
- 3.5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8-29
- 3.5.1 研究重点28
- 3.5.2 研究难点28-29
- 3.6 研究工具29
-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9-30
- 4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问卷的编制30-39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对象30-31
- 4.3 研究材料31
- 4.4 研究程序31-38
- 4.4.1 问卷编制的过程31
- 4.4.2 问卷试测与修改31-36
- 4.4.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36-38
- 4.5 小结38-39
- 5 当代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特点39-48
- 5.1 研究目的39
- 5.2 研究对象39
- 5.3 研究材料39
- 5.4 数据统计39
- 5.5 结果分析39-47
- 5.5.1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整体现状描述39-40
- 5.5.2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40-45
- 5.5.3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的多元方差分析45-46
- 5.5.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描述46
- 5.5.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6-47
- 5.6 小结47-48
- 6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48-51
- 6.1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及各因子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48-49
- 6.2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49
- 6.3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49-50
- 6.4 小结50-51
- 7 讨论51-56
- 7.1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问卷的编制51
- 7.1.1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问卷51
- 7.1.2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的成分51
- 7.2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51-54
- 7.3 大学生感恩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54-56
- 8 结论及研究展望56-58
- 8.1 主要结论56
-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建议56-58
- 8.2.1 研究的局限56
- 8.2.2 进一步研究建议56-58
- 致谢58-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70
- A. 感恩价值观开放式问卷63-64
- B. 感恩价值观试测调查问卷64-67
- C. 感恩价值观及主观幸福感正式调查问卷67-69
-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9-70
-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吴绍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的调研论纲[J];青年探索;1998年04期
2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吴绍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的调研论纲[J];青年探索;1998年05期
3 景淑华,张积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7年01期
4 陈秀丽,冯维;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3期
5 珀尔马特;夏皮罗;杨宜音;;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观[J];当代青年研究;1989年01期
6 朱桂萍;姚本先;;大学生感恩、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2期
8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9 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邓麟;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10 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淑媛;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万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年
4 谢朝晖;高层次人才价值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马希武;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曾本君;重庆市知识型员工工作—家庭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甘启颖;大学生感恩心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雪;大学生沟通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6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5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