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3:05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邓小平 科教兴国 时代意义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对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重要性。 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了机器工业化时代,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了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发明,,都对人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的方式造成冲击,引发时代的变革。同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必然要求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正是如此,人类文明才得以大踏步的前进。以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为指导,加快完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教兴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面对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以及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获得的富民强国的现实。邓小平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深刻的剖析了各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的总结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制定了依靠科教兴国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方针。 目前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更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创新。因此,我国科教兴国作为中长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在加快科技进步、控制人口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必将不断的挥出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科教兴国 时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0;A8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1.1 课题来源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1 研究资料丰富13
  • 1.2.2 研究成果突出13
  • 1.2.3 研究与实践互动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14-15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
  • 1.3.2 创新点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形成条件15-28
  • 2.1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5-19
  • 2.1.1 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15-16
  • 2.1.2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文化繁荣的思考16-17
  • 2.1.3 邓小平对于世界经济文化变化的关注17-19
  • 2.2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19-22
  • 2.2.1 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教兴国思想的继承19-20
  • 2.2.2 邓小平对列宁、斯大林对科教兴国思想的继承20-22
  • 2.2.3 邓小平毛泽东对科教兴国思想的继承22
  • 2.3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22-28
  • 2.3.1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时期国内政治环境24
  • 2.3.2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时期国内经济环境24-26
  • 2.3.3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形成时期国内文化环境26-28
  • 第3章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主要内容28-37
  • 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8-31
  • 3.1.1 科学技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28-29
  • 3.1.2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29
  • 3.1.3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29-30
  • 3.1.4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教育30-31
  • 3.2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及其必要性31-32
  • 3.2.1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31
  • 3.2.2 加强教育的必要性31-32
  • 3.3 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32-33
  • 3.3.1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意义32
  • 3.3.2 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位置32-33
  • 3.4 增强科技实力向现代化转化的能力33-35
  • 3.4.1 科学技术的推动力33-34
  • 3.4.2 现代新科技的助推力34-35
  • 3.5 提高科技文化素质35
  • 3.6 提高劳动者素质35-36
  • 3.7 科教兴国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36-37
  • 3.7.1 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36
  • 3.7.2 科教兴国的现实性36-37
  • 第4章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时代意义37-44
  • 4.1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意义37-40
  • 4.1.1 揭示了科学、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37
  • 4.1.2 指明了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37-38
  • 4.1.3 引领了对待和培养“人才”的风尚38-39
  • 4.1.4 是党和国家正确领导教育事业的关键39-40
  • 4.2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实践意义40-44
  • 4.2.1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40-41
  • 4.2.2 具有精准的科学预见41
  • 4.2.3 奠定群众社会基础推进经济发展41-42
  • 4.2.4 推动当代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文娥;跳越“卡夫丁峡谷”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10期

2 李曙新;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6期

3 薛汉伟;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邓小平理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01期

4 冷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759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59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