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东省6所高校内随机抽取731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生命意义量表(PIL)",对其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在不同心理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未来期待因子外,生命意义感的其他因子与稳定性因子呈负相关,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生命意义各因子中,生活目标和逃避可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联合解释量为24.2%。结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明确的生活目标对心理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最大。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教科院;
【关键词】: 生命 精神卫生 学生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生命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1]。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具有寻求意义的意志,这是人类的本能,它驱使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的意义和重要的事物,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2]。心理复原力是伴随着对压力应对和个体发展模式的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树林,黄鑫;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2 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3 安媛媛;臧伟伟;伍新春;林崇德;周佶;;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4 唐晓鸣;;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阳毅;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周卓;;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互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同全;杜恒波;;大学生复原力调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苏昊;;在学习中发现生命的意义——论意义治疗理论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4 章周炎;汪丽华;;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贾振勇;;郭沫若早期叙事中创伤体验的自我感知、体认与展现[J];东岳论丛;2010年11期
6 马骥;;谈《道德经》中的心理维度[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7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郑蕾,赵新;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测量和分析[J];贵州医药;2000年06期
9 赵南;;在儿童教育中成人与儿童关系建立的首要价值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玉新;张建卫;;中国企业家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积极心理学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凤英;;论创伤后复原力及其构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2 阳毅;贺莉君;;企业员工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4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伟;培育个体生命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8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任重远;道德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珍;中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任金凤;昆明理工大学贫困生党员生活质量调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俊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蓓;中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的修订及区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顺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2 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3 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4 耿德勤,江喜英,沈启莹,胡燕,薛海波;医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5 李丹琳,崔玉红;中医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6 王征宇;迟玉芬;;焦虑自评量表(SAS)[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7 刘宣文,毛华配;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8 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9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3期
10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芳;马迎华;程爱李;何雪平;罗晓东;;高安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4期
2 关素珍;刘向阳;刘继文;郑平;葛华;;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家庭因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3 万爱兰;郭明;袁也丰;卢和丽;杨丽霞;;南昌市950名初中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4 胡萍;王志中;;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校园心理;2009年05期
5 潘满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7期
6 曹志友;欧阳瑾;王冬梅;金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8期
7 方敏,赵俊红;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7期
8 任俊,高晓东,王涛;校园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0期
9 陈瑜;张小远;;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1期
10 郝其宏;;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卡静;戴艳;雷鸣;;贫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健身;徐美英;黄一民;张锡坤;吴君壁;宋秀兰;;儿童精神卫生偏异的发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5 苏家文;沈新宇;赵少雄;;高校体育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卢家楣;樊琪;袁军;卢盛华;贺雯;刘伟;;对学生情感分类及其评价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邹颖佳;胡竹菁;;重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妍;向燕辉;陈红;;四川地震灾区群体灾后人格与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国华;柳宝祥;李艳祥;邢淑芳;王玉霞;寇双;;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生理心理分组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柏晓利;了解你的“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精神卫生不容忽视的公益角落[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刘敏 记者 邓晓洪;外国专家助力我市灾后心理重建[N];成都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晴;关注精神卫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冬;抚平受伤的心灵[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钱峰;教普通人学会心理保健[N];健康报;2004年
8 小雪;心理健康应从少儿抓起[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医院新增“金融病”救心比救市更重要[N];北京日报;2008年
10 王晨波;心理危机逼近低龄人群[N];工人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热生;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晓刚;青少年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盛正群;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修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s
本文编号:759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5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