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维、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维族大学生 汉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 自我认同 自尊
【摘要】:大学阶段处于青少年晚期,,是青少年认同形成和确定的关键阶段。对少数民族成员来讲,他们从母体文化进入主流文化后,这个过程不仅使得他们的民族认同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在经历着考验,认同的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尊的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民族认同对自尊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自我认同与自尊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21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和126名汉族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汉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编制的《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SEIS)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共15个项目,包括了探索、肯定和确认三个维度。 2、总体上来讲,维、汉大学生对本民族都有较强的认同感。维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其中,探索和确认两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 3、总体而言,维、汉大学生关于自我认同的发展较好。维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时间观念、角色尝试和价值走向这三个层面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职业意愿和主从分际两个层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汉族大学生,在性别分化和自我确信两个层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4、民族认同与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能够正向预测自尊的水平。 5、自我认同与自尊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认同越好的个体,自尊水平就越高。 6、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显著相关,民族认同能够正向预测自我认同的水平。 7、民族认同对自尊的影响是通过自我认同实现的。
【关键词】:维族大学生 汉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 自我认同 自尊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引言8
- 2 文献综述8-28
- 2.1 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8-23
- 2.1.1 概念分析8-12
- 2.1.2 民族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12-15
- 2.1.3 民族认同的维度及测量15-18
- 2.1.3.1 国外学者的划分15-17
- 2.1.3.2 国内学者的划分17-18
- 2.1.4 自我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18-20
- 2.1.5 自我认同的状态及测量20-23
- 2.1.5.1 Marcia 的自我认同研究21-22
- 2.1.5.2 加藤厚的自我认同研究22-23
- 2.2 自尊的研究现状23-26
- 2.2.1 自尊的概念界定23-24
- 2.2.2 国内外研究现状24-26
- 2.2.2.1 国外关于自尊研究的发展与现状24-25
- 2.2.2.2 国内关于自尊研究的发展与现状25-26
- 2.3 回顾以往的研究26-28
- 2.3.1 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26-27
- 2.3.2 民族认同研究的局限与不足27
- 2.3.3 自我认同研究的局限与不足27-28
- 3 研究构想和意义28-30
- 3.1 问题提出28-29
- 3.2 研究意义29-30
- 4.研究设计30-31
- 4.1 研究假设30
- 4.2 调查对象30
- 4.3 研究方法和统计30-31
- 5.研究一31-35
- 5.1 研究目的31
- 5.2 研究方法31-32
- 5.2.1 被试31
- 5.2.2 数据处理31
- 5.2.3 研究工具31-32
- 5.3 问卷的编制32
- 5.4 结果与分析32-35
- 5.4.1 临界比率32-33
- 5.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3-34
- 5.4.3 验证性因素分析34-35
- 5.4.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35
- 6. 研究二35-44
- 6.1 研究目的35-36
- 6.2 研究方法36-37
- 6.2.1 被试36
- 6.2.2 研究工具36-37
- 6.2.3 统计方法37
- 6.3 结果与分析37-44
- 6.3.1 民族认同的总体状况37-38
- 6.3.2 自我认同的总体状况38-39
- 6.3.3 民族认同与自尊的关系39-41
- 6.3.4 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41-42
- 6.3.5 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42-43
- 6.3.6 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43-44
- 7. 分析与讨论44-50
- 7.1 民族认同维度44-45
- 7.2 民族认同的总体情况45-46
- 7.3 自我认同的总体情况46-48
- 7.4 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48-50
- 7.5 本研究中的局限性50
- 8.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8
- 中文部分(按拼音排序)52-53
- 外文部分(按字母排序)53-58
- 附录58-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5期
2 万明钢;高承海;安洁;;西方关于青少年族群认同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3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4 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5期
5 杨宜音;“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J];社会学研究;2005年04期
6 刘建红;张京玲;;“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7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8 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年01期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10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董志明;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龚丽娟;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内隐自尊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8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