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尊师”制度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尊师”制度的形成
【摘要】:文章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制度化是精英儒士(师)、统治者及民众三类行动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互动并形成典型化的、相互接纳的习惯性行动的产物。其中精英儒士(师)对"道"(知识)的垄断及践行是其获得尊敬的合法性基础;科举考试则使"尊师"获得制度性基础和功利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就当前如何重塑"尊师"氛围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尊师 历史制度主义 传统社会
【基金】: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2009JJD880005)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人们常常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传统社会中到底是怎样的历史脉络和条件促使“尊师”、“师道尊严”这些理念的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和“人们想当然”的观念?在翻阅现有教育史及汉学界的有关文献后,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少有人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徐梓;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4期
4 张学强;;为官与为师——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吴微;;“兼容并包”与“谬种”退隐——桐城文章与大学教育的现代转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韦立君;;近代安徽与西方教育交流的背景与特点[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桑秋杰;孙刚;房岩;;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与政府行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6 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孙德玉;;吴汝纶赴日考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周钦;;唐玄宗“改年为载”之原因与盛唐政教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何正力;;论刘禹锡的君子人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张盼;;浅析《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贤;;编写《外国教育史》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张再林;;白居易的“维摩人生”及文学史意义——以宋词对维摩诘的接受为例[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陈奰红;;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对宋词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4 郁玉英;;试论韩愈文气说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影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郭娟玉;王伟勇;;刘学锴〈温庭筠~k年〉商榷[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杰;;盛宣怀与中国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孙石月;于近仁;;试析20世纪初出现留日高潮的社会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崔运武;郑登云;;论清末民初的高等师范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陈天e,
本文编号:814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1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