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8:44

  本文关键词: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父母 中学生子女 社会交换 问卷编制 问卷调查


【摘要】:根据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即是一种交换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社会交换实质上是一种以情感为主体、以血缘为纽带的爱的交换,受到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社会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既具有代际间的历史继承性又兼有时代发展性。综合以往文献和研究结果,本研究界定: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和子女在社会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以情感为主的交换模式和反应,它是双方在日常和家庭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思想、行为、观念等的综合。 本研究以中学生子女和父母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交换资源理论为基础,根据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的初步构想模型,搜集和编码了适合反映中学生子女与父母社会交换的题项;根据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与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确定了比较合理的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结构;用编制的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子女卷和父母卷),测量了父母与子女交换关系的质量的高低,,分析和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的现状。 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子女卷)共有25个题项,父母卷共有24个题项,均由情感获得、情感反应、思想交流、行动参与、物质支持和期于回报6个因子构成。问卷结构清晰、信度和效度符合统计学标准,可以作为调查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质量的适宜工具。 (2)从总体得分来看,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质量较高,父母卷得分高于子女卷中的得分。在6个因子的均值上,只是期于回报因子上低于子女卷,其余都是高于子女卷的均值。 (3)从子女卷的现状分析得出,在问卷中涉及的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住宿在校、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中,6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显著性各有不同。主要结果有:女儿在各个因子上的均值都高于儿子,女儿相对比儿子更为主动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与父母的社会交换关系质量更高。随着年级的增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质量不断提高。中小城镇子女在物质支持和期于回报因子上得分最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在总体得分和情感获得、思想交流和行动参与3个因子上的均值越大。 (4)从父母卷的现状分析得出,在问卷中涉及的变量(性别、子女年级、是否多子女、家庭所在地、子女是否住宿在校、文化程度和职业)中,6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显著性各有不同。主要结果有:母亲角色比父亲角色表现得更好,其社会交换关系质量更高。但是在期于回报和物质支持因子上,父亲和母亲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子女年级的不断增高,父母卷中反映的交换关系质量不断提高。在情感反应、物质支持和期于回报因子上城乡差异显著,情感反应和物质支持因子上,城市的得分最高;在期于回报因子上,农村的得分更高。文化程度越高,总体得分、情感获得、情感反应、思想交流、行动参与和物质支持因子上的得分就越高,但是期于回报因子上的得分就越低。职业为教师和公务员的被试在情感获得、情感反应和期于回报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它职业,且差异显著。
【关键词】:父母 中学生子女 社会交换 问卷编制 问卷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研究背景11-28
  • 1.1 有关社会交换的研究及启示11-19
  • 1.1.1 国内的相关研究阐述11-14
  • 1.1.2 国外的相关研究阐述14-19
  • 1.2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研究阐述19-24
  • 1.2.1 国外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研究19-21
  • 1.2.2 国内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研究21-22
  • 1.2.3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社会心理学视角22-24
  • 1.3 已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24-25
  • 1.3.1 已往研究的不足24-25
  • 1.3.2 本研究的意义25
  • 1.4 本研究的初步理论构想及设计流程25-28
  • 1.4.1 本研究的初步理论构想25-26
  • 1.4.2 本研究的设计流程26-27
  • 1.4.3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27-28
  • 2 研究一:访谈调查与半开放式问卷28-30
  • 2.1 研究目的28
  • 2.2 过程与方法28-29
  • 2.2.1 访谈调查28
  • 2.2.2 半开放式问卷28-29
  • 2.3 形成预测问卷题项29-30
  • 3 研究二: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子女卷)的编制30-41
  • 3.1 研究目的30
  • 3.2 研究对象30
  • 3.3 研究方法30-31
  • 3.4 结果与分析31-40
  • 3.4.1 项目分析31-32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2-35
  • 3.4.3 问卷的信度检验35-36
  • 3.4.4 问卷的效度检验36-40
  • 3.5 研究小结40-41
  • 4 研究三: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问卷(父母卷)的编制41-51
  • 4.1 研究目的41
  • 4.2 研究对象41-42
  • 4.3 研究方法42
  • 4.4 结果与分析42-50
  • 4.4.1 项目分析42-43
  • 4.4.2 探索性因素分析43-46
  • 4.4.3 问卷的信度检验46-47
  • 4.4.4 问卷的效度检验47-50
  • 4.5 研究小结50-51
  • 5 研究四: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现状分析(子女卷)51-70
  • 5.1 研究目的51
  • 5.2 研究对象51
  • 5.3 研究方法51
  • 5.4 结果分析51-66
  • 5.4.1 子女卷在各个因子上的均值比较51-52
  • 5.4.2 子女卷的性别差异比较52-53
  • 5.4.3 子女卷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53-54
  • 5.4.4 子女卷的年级差异54-58
  • 5.4.5 子女卷的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58-60
  • 5.4.6 子女卷的住宿在学校与否的差异比较60-61
  • 5.4.7 子女卷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比较61-64
  • 5.4.8 子女卷的父母职业差异比较64-66
  • 5.5 讨论66-70
  • 5.5.1 子女卷在各个因子上的总体状况66
  • 5.5.2 子女卷的性别差异比较66
  • 5.5.3 子女卷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66-67
  • 5.5.4 子女卷的年级差异67
  • 5.5.5 子女卷的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67-68
  • 5.5.6 子女卷的住宿在学校与否的差异比较68
  • 5.5.7 子女卷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比较68-69
  • 5.5.8 子女卷的父母职业差异比较69-70
  • 6 研究五:父母与子女社会交换关系现状分析(父母卷)70-83
  • 6.1 研究目的70
  • 6.2 研究对象70
  • 6.3 研究方法70
  • 6.4 结果分析70-79
  • 6.4.1 父母卷在各个因子上的均值比较70-71
  • 6.4.2 父母卷的性别差异比较71-72
  • 6.4.3 父母卷中子女年级的差异72-74
  • 6.4.4 父母卷中拥有子女数的差异比较74-75
  • 6.4.5 父母卷中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75-76
  • 6.4.6 父母卷中子女是否住宿在学校的差异比较76-77
  • 6.4.7 父母卷中文化程度的差异比较77-78
  • 6.4.8 父母卷中职业的差异比较78-79
  • 6.5 讨论79-83
  • 6.5.1 父母卷在各个因子上的总体状况79
  • 6.5.2 父母卷的性别差异比较79-80
  • 6.5.3 父母卷的子女年级差异80
  • 6.5.4 父母卷中拥有子女数的差异比较80
  • 6.5.5 父母卷中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80-81
  • 6.5.6 父母卷中子女是否住宿在学校的差异比较81
  • 6.5.7 父母卷中文化程度的差异比较81-82
  • 6.5.8 父母卷中职业的差异比较82-83
  • 7 研究总结论83-88
  • 7.1 研究总结论83-87
  • 7.1.1 子女卷的研究结果83-85
  • 7.1.2 父母卷的研究结果85-87
  • 7.1.3 子女卷与父母卷对应因子得分比较87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0
  • 附录部分90-106
  • 附录一:子女卷访谈提纲90-91
  • 附录二:父母卷访谈提纲91
  • 附录三:个别访谈的部分资料选摘91-97
  • 附录四:原始项目97-99
  • 附录五:预测问卷99-102
  • 附录六:正式问卷102-106
  • 后记106-107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琳;;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之比较分析[J];东南传播;2010年01期

2 饶旭鹏;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兼与霍曼斯比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孙庆民;社会交换资源理论评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4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5 刘娴晴;两种取向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开放时代;2000年06期

6 吴菲;;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交换理论述评[J];理论观察;2007年01期

7 许苏明;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莫运国;;社会交换理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年04期

9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年05期

10 张晋藩;论礼[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赛;社会交换资源问卷编制及其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志荣;大学生消费者与商家交换关系的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孟鑫;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秦陈茜;初中生师生交换关系的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源;中学生孝道的问卷编制与试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5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15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