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论教育批评

发布时间:2017-09-08 19:23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批评 教育 教育批评 实现策略


【摘要】:教育批评如今已成为一种突出且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教育批评是时代赠予的教育资源,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正确批评。它曾经也正在引领着教育进行一场又一场推动性改革。 然而,本是教育资源的教育批评,由于一些批评者并未正确地把握价值取向而导致教育批评偏离客观公正的轨道,使得所做出来的教育批评侵蚀着教育环境,造成严重的教育和社会影响。那么,教育批评的意蕴是什么?教育批评者如何领会具有价值的教育批评活动?复杂的教育批评群体究竟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提出批评,如何批评?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 带着这些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批评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基础集中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关于教育批评的解读;二是划分教育批评主体,并针对其划分讨论各类的主体范围、活动范围及手段用两部分进行分析探讨;三是探讨教育批评的理论要求及教育批评的实践策略。 本论文共安排了四个部分,以“教育批评”作为主线,依次推进教育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引论部分对教育批评的相关研究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分别从实践、理论、历史角度梳理了目前重点的几个问题及其成果,总结归纳了前人对教育批评的几点认识。第一部分以研究教育批评的概念为切入点,从批评学、教育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批评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批评的属性、特殊性、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对教育批评主体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以是否直接涉及到教育领域为由将教育批评主体分为外部教育批评主体和内部教育批评主体两大类。这部分即对未直接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外部教育批评主体进行研究,分析该群体的主体范围、批评范围和批评手段。第三部分是对直接涉及教育领域的内部教育批评主体的研究分析。以该群体的主体范围、批评范围和批评手段的分析认识到他们在教育批评中表现出的专业性。第四部分提出教育批评理性的实现策略。以“真、善、美”的要求作为教育批评的理论实现,以针对内外部教育批评主体分别提出实践策略。
【关键词】:批评 教育 教育批评 实现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论10-19
  • 一、问题的提出10-16
  • (一)现实背景10-11
  • (二)研究背景11-16
  • 二、研究的问题16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6-17
  • (一)研究的思路16
  • (二)研究的方法16-17
  • 四、本论文的基本结构17-19
  • 第一部分 教育批评的理解19-32
  • 一、教育批评的概念19-23
  • (一)批评视角的教育批评19-20
  • (二)教育视角的教育批评20-21
  • (三)多视角的教育批评21-22
  • (四)本文对教育批评的理解22-23
  • 二、教育批评的属性和特殊性23-29
  • (一)教育批评的属性23-26
  • (二)教育批评的特殊性26-29
  • 三、教育批评的结构29-30
  • (一)教育批评的主体29
  • (二)教育批评的客体29-30
  • 四、教育批评的功能30-32
  • (一)教育批评与批评者自身30-31
  • (二)教育批评与教育理论31
  • (三)教育批评与社会31-32
  • 第二部分 外部教育批评32-39
  • 一、外部教育批评的主体32-34
  • (一)普通受众32-33
  • (二)非教育行政领导33
  • (三)新闻从业人员33-34
  • 二、外部教育批评的范围34-36
  • (一)低水平的教育质量34-35
  • (二)影响恶劣的教育事件35-36
  • (三)教育道德不良36
  • 三、外部教育批评的手段36-39
  • (一)投诉举报36-37
  • (二)新闻媒体37
  • (三)直接干预37-39
  • 第三部分 内部教育批评39-49
  • 一、内部教育批评的主体39-43
  • (一)学生群体39-40
  • (二)家长40-41
  • (三)教师41
  • (四)教育理论工作者41-42
  • (五)教育行政领导42-43
  • 二、内部教育批评的范围43-46
  • (一)教育活动43
  • (二)教育资源43-44
  • (三)教育压力44-45
  • (四)教育道德45-46
  • 三、内部教育批评的手段46-49
  • (一)教育对话46-47
  • (二)新闻媒体47
  • (三)直接干预47-49
  • 第四部分 教育批评理性的实现策略49-63
  • 一、教育批评的理论要求49-58
  • (一)教育批评要有洞察力:看到教育的本真49-53
  • (二)教育批评要有理解力:看到教育的善53-56
  • (三)教育批评要有感受力:看到教育的艺术性56-58
  • 二.对待教育批评的基本态度58-63
  • (一)外部教育批评采取的基本态度58-60
  • (二)内部教育批评的基本态度60-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后记67-68
  • 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全;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栾杰;观念浅论[J];长白学刊;1995年06期

3 董昕;论教育善的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刘生全;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透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列生;批评危机:亟待走出的六种缠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曹思芹;;浅谈我国现阶段教育批评存在的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6期

7 李凤亮;功能·尺度·方法:文学批评何为——重读韦勒克札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任小平;;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6年13期

9 蒋 凯;教育善的理性探求——评《教育崇善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10 刘云林;教育善的维度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蒋建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本文编号:815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15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