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专业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10 02:42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专业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专业课程群 数字教学资源


【摘要】:专业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应用信息技术,把内容关联、同属一个专业技能培养范畴的相关课程作为整体来建设,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关联性、严密性和回归性等后现代主义课程特征,其应用目的是促进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本文阐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法论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式,并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综合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了专业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在综合实践中的教学应用,结果证明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专业课程群 数字教学资源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广东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模式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后现代主义理念的深入和Web2.0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走出传统课程的狭隘视野,探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本质[1],追求学生个人发展的最终目标。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高司函[201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幼如;朱静静;董继燕;;教育技术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分析与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3 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7期

4 曹滨;王莹;;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思路及原则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黄昆;;资源环境类专业“地理信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7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5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徐守志;蒋廷耀;杨小梅;;精品课程中的课程群建设——信息安全课程群的建设构想[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申慧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7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8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衷克定;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杨丽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四R”标准与基本理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年04期

3 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1期

4 王伟廉;关于我国高校课程理论建设现状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李素敏,吴国来;英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7 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年06期

8 李学农;现代学校德育课程群及其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丁玉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10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仲民;;后现代主义史学之主张与评价——以Re-thinking History和《历史的真相》为例[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2期

2 杨忆南;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电脑游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拴云,唐智松;后现代意域:现代教育目的的转向[J];太原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黄有迪;后现代游戏说不符合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原则[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曾耀农;后现代主义与新时期影视[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6 王工一;;多尔“4R”理论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闫艳;;威廉斯:“没有意念,除非在物中”——有关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阐释[J];人文杂志;2006年01期

8 陶渝苏;;人道的困惑——谈后现代主义对古典人道主义的反思与批判[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董琳琳;;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对大学英语教改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蒋盼;;禁忌的舞蹈——后现代语境下的华语同性恋电影[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东风;从后现代主义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年

3 肖四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折射与变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李丽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N];学习时报;2010年

6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7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8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佩里·安德森:后现代主义共生着两种对抗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作玄 中科院系统所研究员;数学是后现代思想的根源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后现代主义与新红酒文化[N];财经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7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旭\,

本文编号:824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24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