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
本文关键词: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
【摘要】:品格及品格教育的探讨呈现出极为广阔的视角,这些视角的合理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应当从这些视角中找到并确立品格及品格教育统一的基础,并以此来促进品格及品格教育理论的发展。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品格 德性 品格教育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4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XAL001) 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KX28007)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必定会是多样化的、复杂的,甚至是对立互竞的。“任何一种道德教育观点和思想都是源于一种特定的伦理学理论的”[1],伦理理论的多样性差异性使得道德教育的探讨有着极为广阔而不同的视角。然而,当前道德教育却呈现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品格教育成为当前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向华,颜晓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方政;;论社会角色理论在大中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6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春艳;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借鉴意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汉卫;;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丁锦宏;品格教育:向右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与面临问题的探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杨益琴;;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8期
4 王学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郑富兴,李桢;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国品格教育争论的伦理学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6 郑富兴;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刘长海;美国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8 林洁;如何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利可纳的品格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9 谭再文;美国“品格教育伙伴”成立[J];全球教育展望;1994年02期
10 严开宏;;基于人生目标的品格教育[J];中国德育;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林;;以感恩为例谈我校构建德育创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卧松 编译;让动物走进品格教育课堂[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欣
本文编号:828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2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