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学生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0:1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自我概念 家庭功能 亲子关系


【摘要】:对自我的探索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个体分身乏术,便不可像其他物品一样可端拿手中,或置放桌上,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对其观摩研讨。“我”的存在是一个有着神秘吸引力的话题,如何来定义“我”,从镜子的映像中?从他人的评价中?还是从自我的反省中?“我”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分离出来的?孕育“我”的最初发源地在哪里?“我”是一个自然人也好,是一个社会人也好,终究是置身于不同的群体中,而家庭是“我”有生命以来融入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在与这个群体中他人的交互活动中,“我”获得了关于自身的认知和概念,并由此获得了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活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关于自我的探索对自我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本科大一至大三共计400名学生为被试,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这一人格的成分的形成,讨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早年的亲子依恋水平、与不同水平的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整体差异不明显。 2.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因其不同水平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呈现显著差异,高质量亲子依恋关系的被试在积极自我概念上得分较高。低质量亲子依恋关系的被试自我概念更消极。 3.不同家庭功能发挥水平影响其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家庭功能发挥结果良好的被试在亲子依恋的沟通和信任维度上得分较高,而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较低。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不良的被试在亲子依恋沟通和信任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而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家庭功能发挥结果中等的被试其在各项上的得分介于两者之间。 4.不同家庭功能发挥结果影响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水平,高分组被试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低分组被试具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 家庭功能中的现实适应维度与亲密度维度以及亲子依恋变量的信任因子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力。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概念 家庭功能 亲子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25
  • 1 自我概念的理论研究9-14
  • 1.1 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9-10
  • 1.2 库利(Cooley,1902)与米德(Mead,)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10-11
  • 1.3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与现象场11-12
  • 1.4 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概念研究12-13
  • 1.5 马卡斯的自我概念与自我图示概念13
  • 1.6 自我概念的结构测量及模型的建构情况13-14
  • 2 自我概念与家庭因素14-25
  • 2.1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相关特点14-15
  • 2.2 亲子依恋关系与自我概念15-20
  • 2.3 家庭功能概念与自我概念20-24
  • 2.4 亲子关系、家庭功能对自我概念的联合影响24-25
  • 第二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25-27
  •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5
  • 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25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5-27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7-48
  • 1 研究目的27
  • 2 研究假设27
  • 3 研究方法27-40
  • 3.1 被试27-28
  • 3.2 测量28-29
  • 3.3 三个变量的操作定义29-30
  • 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30
  • 3.5 结果与分析30-40
  • 4 讨论40-47
  • 4.1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现况40-41
  • 4.2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亲子依恋质量的关系41-43
  • 4.3 亲子依恋与家庭功能的关系43-45
  • 4.4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家庭功能发挥结果的关系45-46
  • 4.5 亲子依恋、家庭功能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46-47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7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7-48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槐;王江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2 张野,刘晓明;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3 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6期

4 李德显;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07期

5 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叶丽红;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08期

7 邓丽芳;徐田丽;郑日昌;;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4期

8 谭千保,钟毅平;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9 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10 盖笑松;赵晓杰;张向葵;;父母离异对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霞;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3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3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