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中国教育学何以可能——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独立自主的中国教育学何以可能——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
【摘要】: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反思与重建对实现中国教育学的独立有重要意义。他国导向型、他学科导向型、政府规划导向型和社会需要导向型知识生产方式并不能实现中国教育学的独立。应从知识生产者个人、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着手重建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社会组织和制度 知识生产方式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中国教育学走向乃至实现独立,一直是诸多教育学人们的梦想。近些年来,中国教育学研究空前繁荣,涌现出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我们的教育学知识也日益丰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并没有使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教育学并没有在科学共同体中建构出多少自己的合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J];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杨开城;李向荣;张晓英;;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兆欣;;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比较教育状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2 刘云杉;;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3 文庭孝;;科学研究活动的社会评价机制及其演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大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马爱敏,杨力;前反思性与反思接受:法律秩序场域下的社会结构界说[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1期
6 张卓明;;中国古代法的“深描”说——《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读后[J];研究生法学;2003年03期
7 范振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公共利益理论为切入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4期
8 段京肃;任亚肃;;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自主性和科学性[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9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学原创[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10 夏t ;;高等教育研究:追释还是引领——兼论高等教育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杨;;从深层叙事结构视角看新闻理论的转向[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庞杰;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天强;技术规律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新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陈枫;科学的社会体制化视角下近代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邵月娥;现代科学的体制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曹琦林;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春;布尔迪厄文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艾新芳;科学技术与和谐中原构建[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飞;研究型大学学习型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途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邹媛;西双版纳傣族佛爷的生存状态对“和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云鹤;关于研究型大学管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文雪,刘剑玲;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7期
3 张济洲;;论教育“叙事研究”的科学性——兼与许锡良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1期
4 杨开城;张晓英;;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定初,张鸿;关于中国教育学源头的探讨——《学记》为“源头”之客观性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王景;;中国教育学的学术性格[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8期
3 冯增俊;周红莉;;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2期
4 李江源;中国教育学的失语与话语重建[J];教育导刊;1999年12期
5 栗玉香;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6 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巴战龙;;我心目中的教育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8 陈艳红;;现代性境域下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旨归[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姜勇;;先进抑或落后: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之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3期
10 杨小微;;“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论坛组委会[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 文;中国教育学走过沧桑百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瞿葆奎 郑金洲 程亮;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国家督学,教授 李希贵;改进流程,让学校管理增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 万传文 柏依朴;让德育看得到[N];常德日报;2006年
8 本报通讯员 梅首文 本报记者 朱卫民 实习生 熊华秀;创新教研 内涵发展[N];黄冈日报;2006年
9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杨文生;中小学心理教师总体数量严重不足[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沈群 书评人;学科·思想·学术[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勇;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霍云丽;赫尔巴特学派教育理论在华传播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光艳;我国新时期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4 王涛;追寻教育的语言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顾琳;“建构主义热”的冷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6 王占魁;解蔽教育的“飞白”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成广;程今吾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周艳;中国教育研究原创缺失的主体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全;教育、技术与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原永新;教育理论的学派归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3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