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课程重构:教学专长形成的重要路向

发布时间:2017-09-14 06:03

  本文关键词:课程重构:教学专长形成的重要路向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重构 课程理解 教学专长


【摘要】:教师沉浸于具体情境中的课程重构,并试图引发内心的声音,这是教师职业存在的重要样式。教师重构课程的能力要求与教学专长的核心内容(教材知识专长、教授专长、课堂管理专长和诊断专长)相对应,二者之间存在彼此促进的逻辑机制。教学专长突出的教师在知识、效率、洞察力等方面区别于普通教师,并依靠课程重构获得提升。通过提升课程的重构能力(课程价值的导引能力、课程资源的选编能力、教学进程的演绎能力、课程绩效的控制能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专长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课程重构 课程理解 教学专长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课程不应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应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实践存在。[1]这种关系和过程,自然离不开参与其中的人的理解。诚如狄尔泰(W.Dilthey)所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个理解的主体就是教师。这是因为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种个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高民 ,张春莉;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1期

2 连榕;;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心理历程[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 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1期

4 吴康宁;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4期

5 陈丽华;;教师课程理解:意蕴与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王晓燕;;浅议教师心理健康与师生和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3 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黎涛;;如何创立成功有效的语文课堂[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张东;;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6 廖圣河;真实:公开课的生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胡玉华;赵景春;;试论继教中的“开放式临堂培训”模式——生物专业在实施“绿色耕耘”行动中的探索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9 张东娇;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10 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丽红;;变“加餐”为“家常便饭”——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张雄;;专家学者型教师与一般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征差异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郑国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爱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华斌;师生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肖寿华;中学生物对话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锦华;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王建军;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2 余娟;郭元祥;;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3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4 衷克定,张溉;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5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晶晶;张秦忠;;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的课程理解[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攀;;创生式教师课程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解读新思路[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0期

3 郭元祥;;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课程理解[J];江西教育;2008年29期

4 张攀;;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追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郑志辉;伍叶琴;皮军功;;幼儿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现状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张光陆;;探究型课程理解:教师的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9期

8 王海燕;杨光;;北京高中新课程起始阶段的社会关注[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2期

9 李卫东,贺昭泽;体育课程与理解[J];体育学刊;2003年05期

10 李文青;;杜威对“经验”的改造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清彬;;高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探索[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宝会;;新课程下不当教学行为浅谈[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孙向云;胡翠荣;彭伟;刘学红;邢颖杰;;“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成果报告[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4 张福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全;《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特邀嘉宾:     李明凤代表(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秘书长)     王新怀代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     欧可平代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4 永城市卧龙乡石桥学校 王明华;谈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几点误区[N];商丘日报;2009年

5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教育瀚海的精英[N];佳木斯日报;2009年

7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倪 红;管理者:你理解多少新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4年

9 山东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于晶;做一个有资源意识的课程管理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沈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传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杨宏丽;人类学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美菊;教师课程理解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层次和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航;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访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方舒婷;教师课程理解的学科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松;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蕾;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燕;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8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8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a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