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呈现方式:体验式隐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14 07:15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呈现方式:体验式隐喻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 教材 呈现方式 体验式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的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呈现方式特点:动态生成性设计,反思性实践特色,认知体验式呈现方式,强调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是:注重问题导向,适当关注内容的生成性和发散性,指导教师高处把握教材。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关键词】澳大利亚 教材 呈现方式 体验式
【基金】: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课堂观察技术和诊断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B09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561.1
【正文快照】: 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1]是适应2000年开始的“总体数学阶段六纲要”而编制的,Mathsquest项目始于1997年,这个课程取代了现行的1981年的“社会数学”和1989年的“实践数学”大纲,由Robert Rowland编写的2001第一版教材是澳大利亚教育中最好的数学数字资源之一。本研究所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德全;;基于行为的问题诊断式教学设计的表征[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2 郭玉峰;;澳大利亚Mathscape教材特点分析及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3 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6期

4 约翰·斯塔韦尔;秦晓文;张铁道;;怎样教科学[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5 张颖;;新课程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方式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6 岳刚德;;现代课程概念重建历史:从知识、经验到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2期

7 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利;张景生;赵厚福;高国元;;新课程观与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8期

2 陈碧芬;唐恒钧;张维忠;;论数学教科书编制的若干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2期

3 苏洪雨;;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框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萍;利用探究资源开设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乐乐;高中数学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魏钰婷;两套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智睿;初中数学教材“课题学习”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熊春华;澳大利亚中学科学教材Science Focus的分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6期

2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黄翔;童莉;;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1期

4 郑毓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5期

5 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5期

6 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3期

7 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10期

8 黄燕苹;黄翔;;日本《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内容结构的调整与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4期

9 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年05期

10 王新民;王富英;王亚雄;;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胤忠;;澳大利亚——求学、生活、成长的理想之国[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8期

2 ;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展见闻[J];成才与就业;2002年06期

3 ;澳大利亚改革公民教育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14期

4 曹剑英;澳大利亚教育浅谈[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3期

5 陈向阳,贾红莉,陈曦;我们眼里的澳大利亚教育[J];人民教育;1997年05期

6 李北兰;;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7 ;澳大利亚:发展教育 提高社会生产力[J];成才与就业;2010年21期

8 叶拉美;New Headway English Course教材特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英文)[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毕晓;;澳大利亚改以亚洲语言文化为教学重点[J];世界教育信息;1995年07期

10 武云飞;;澳大利亚外语教育的特点和启示[J];江西教育;2005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潇;;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蒋孝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杨红霞;;公平与效率:澳大利亚政府对非政府学校的资助[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范;赵淑文;李洪元;;课题呈现方式与儿童的理解和解题过程[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冀立军;;备课刍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孙培青;;试论唐代《五经正义》编写的历史经验[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9 ;与时俱进,推动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10 诸惠芳;刘立德;;教育史学科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前瞻[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耕身;谁来决定孩子应接受何种教育[N];烟台日报;2007年

2 记者 高志顺;冀版教材编写和开发有重大突破[N];河北日报;2001年

3 李玲玲;澳大利亚:孩子在家上学也不错[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澳大利亚 放假就是放假[N];人民日报;2006年

5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贾丽亚;澳大利亚访学见闻[N];无锡日报;2007年

6 啸天 译;澳大利亚移民学生成绩最好[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卧松 译;澳大利亚欲重振本国历史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卧 松;澳大利亚性教育面临挑战[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熊幼芳;澳大利亚教育制度让人耳目更新[N];孝感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冯华;感受澳洲留学氛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国平;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祝春兰;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艳霞;网络课程中多媒体信息表征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郎伊朗;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纪湘懿;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罗爱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霍枫;澳大利亚教育输出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菲菲;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比较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雪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在线学习支持设计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戴斌荣;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蓉蓉;教科书之科学教育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晓丽;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48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8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5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