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化气质与养成
本文关键词:教师的文化气质与养成
【摘要】:拥有独特的文化气质,是教师群体文明的标志,也是教师个体生命成长的必然诉求。教师文化气质不仅是学生发展的教育基色,而且是学校文化场域生成的源泉,以及社会教育境界的标识;其构成要素包括教师文化结构的习得,文化理解与辨别,文化认同与审美及文化内化与表达;而博学于文,文化浸润及内隐外化是涵养文化气质必经的过程与策略。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师 文化气质 品质 养成
【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110602RZ19) 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重点资助科研项目(201102ZD007)
【分类号】:G525.1
【正文快照】: 一、个体气质及文化气质之意涵(一)气质的内涵与价值1.气质界定“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提出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后来,罗马医生哈林用拉丁语“Emperamentnum”来表示气质的概念,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军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曲强;从图式理论谈阅读教学的优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袁辉;应急决策群体的组织[J];安全;1997年01期
4 陈焕坤;沈阳大学女生排球项目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郭莲荣;苏畅;;如何培养演绎推理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曹荣誉;问题解决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赵书阁,李颖;浅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谷贤林;关于比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10 付轶男;饶从满;;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路由喻放;;Flash网络广告中的设计心理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铖;刘建平;;论品牌的心理效应[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平延勋;;高职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苏丹;赵宏_";;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心理因素及其分析[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晓英;郑皓;;理工科大学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由丽萍;刘焘;刘开瑛;;信息处理用中文框架语义知识描述方法研究[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6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发祥;从鲁宾斯坦到布鲁什林斯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渊方;初中学生物理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晓敏;心脑关系的哲学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6 张文华;《论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卿素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8 朱霞;通信兵职业心理适宜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刘冰;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申福广;网民心理与网络媒体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佐;;命案再敲教师心理健康的警钟[J];教书育人;2005年34期
2 刘慧;;教师之爱:师德之魂[J];今日教育;2005年04期
3 张天蔚;;国家必须善待教师这群“牛”[J];教书育人;2009年01期
4 董波;罗晴;;灾后教师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1期
5 张立程;;清末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的出现及其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年21期
6 李正刚;;站在圣坛上的人——教师媒体形象正读[J];中国教师;2011年05期
7 傅海洋;;从“共生效应”联想到“教师合作”[J];上海教育;2006年09期
8 ;探索点击 教师评价,怎样发展生命[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8期
9 张湘洛;;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紧张与舒缓[J];教育探索;2006年10期
10 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卉;;教师自身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罗四维;谭联凤;;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之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陈林;荣莹;;不再强迫——教师心理评估个案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袁东;;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调整策略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5 单从凯;;论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群体[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长谦;陈小娴;;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校本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周润智;;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8 谭金凤;;浅议教师情绪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单从凯;;网络教育e-Educator呼之欲出[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志立;;浅谈教师的心理障碍 探索心理的调适措施[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 济;危难关头见精神关键时刻见真情[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魏宁 实习生 孙井贤;云龙区文教体局奏响科学发展“五部曲”[N];徐州日报;2009年
3 ;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腊s,
本文编号:880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80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