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精神压力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学生精神压力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学生多种精神压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城乡大、中学校学生25 710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稳定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报告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报告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孤独感、尝试出走的报告率较高。不同父亲职业间学生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及离家出走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关注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的孤独感、离家出走以及不稳定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压力 家庭 精神卫生 学生
【基金】:大连市2012年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12118)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父母对孩子成长起主要作用[1]。研究表明,早年的母爱、父爱缺乏以及身体虐待与儿童性格缺陷有关联,进而与成年期精神疾患的发生密切相关[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心理卫生状况有重要影响,健全的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3]。家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蓓芳;方永年;谢舫;张晶晶;张敏涛;;家庭缺失初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8期
2 杨汴生;何健;钟娅;彭永平;梁振山;;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2期
3 施少平;王海清;邹小晖;关珂;;宜春市高中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9期
4 武丽杰;;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1期
5 徐嘉骏;曹静芳;崔立中;朱鹏;;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6 徐建兴;张桂珍;;上海市长宁区小学生睡眠不足原因和干预对策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2期
7 张雪琴;杨丑牛;冯锦清;静进;;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3期
8 李秀红;郭丽;静进;陈岩;雷蕾;吴燕燕;鲁伟;;大学生孤独与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2期
9 谢蓓芳;方永年;谢舫;张晶晶;张敏涛;;家庭缺失学生人格、行为、心理健康的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平建;刘子金;;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某普通高校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谭雪晴;;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范佳丽;葛明贵;;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4 彭聪华;叶存春;谢开颜;;中学生学习压力与其父母的相关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1期
5 魏欣;陈旭;;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1期
6 杨森;谷传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7 唐俊海;熊高洁;刘漫君;夏春波;;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对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21期
8 魏欣;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4期
9 刘智胜;孙丹;;儿童异态睡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9期
10 李玉兰;邹敏书;卢宏柱;王琳;周少华;樊启红;龚本新;;荆州市合并极低出生体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焱林;家庭对中学生离家出走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佳玲;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明艳;中学生学习压力源、学习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模型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静敏;大学生家庭功能、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金;重庆市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邢浩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关怀需求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牛琪惠;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性格及其家庭环境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高鉴;敦化市高中生学习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天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认知风格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敬文;陈凯;郭铁军;温红辉;;广州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4期
2 武丽杰;孙彩虹;夏薇;王海莲;陈素芬;;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现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3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周凯,叶广俊;对国外儿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调查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年04期
5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6 李幼辉,宋志宇,吴国华;高中生失眠情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7 李建明,陈晶,尹素凤,段建勋,张庆波;不同职业、性别正常人睡眠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8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9 张冬红;霍素芬;李晓霞;;重点初中新生的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朱佳隽;认知风格应用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教书育人;2005年2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萍;项海青;程彬;裘欣;毛一萍;;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9期
2 谢华;杨东;曾莉;冯建;;四川省部分地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0期
3 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4 范虹江;;高中女生情绪-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5 潘发达;王柳生;张庆;;不同情境中大学生情绪归因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6 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0期
7 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2期
8 谭雪晴;;湖北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快乐感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1期
9 康育文;康湘文;;内地某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8期
10 郭洪芹;某高校特困生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郭来德;;做好新时期高校特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边保旗;樊富珉;;中学教师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闭秀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5 刘艳;钮丽丽;邹泓;;对中学生压力状况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周少芳;;缓解教师压力的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7 余志显;;不要让你的学生“瓜皮破裂”——从南瓜实验谈学生的受压极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玉洁 实习记者 王涛;卫生部:“网瘾”概念不能以偏概全[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记者 李海秀;三部门提醒青少年注意暑假自我保护[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人庆;关注孩子的心灵[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陈晓蓓;学生喜欢“滕头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鲍东明;主体教育,统领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陕西省子洲县二中 张亚莉;“问题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吴竺;必须加大教育工作的四个含量[N];江西日报;2000年
9 蒋明安;观察—记忆—想象[N];美术报;2002年
10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22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2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