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9:26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Web2.0 非正式学习 学习共同体 知识共享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很多人把学习看作提升生活质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终身追求,终身学习业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个人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法宝。人们进行的学习,仅依靠学校的正式教育,是无法承载这一重任的,更多的是非正式学习,以求得更开放的学习机会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没有非正式学习形式,终身学习就不可能得以实现。非正式学习的兴起,推动了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诞生。在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之间的经验、情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等的共享,对学习者的发展十分重要。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成功与否,与整个共同体内的知识共享程度紧密相关。然而,能够实现共享知识和经验,真正对学习者起到不可或缺的发展作用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还不多。对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研究结合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这一特殊环境对学习共同体共享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一般过程,知识共享的特性以及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等内容,为构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共享模型奠定基础。然后结合网络环境的具体特点分析网络知识共享的特点,总结实现方法手段和影响它的因素,提炼出在模型设计中所需的要素。然后在结合要素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引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构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动态模型。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中关键要素具体的设计和论述,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平台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具体的模型架构,同时也提供了指导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对象的提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和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意义等进行了论述。通过对非正式学习与学习共同体相关内涵的梳理,分析了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含义、要素、特点、成因和生命周期,对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支持理论进行了介绍,包括社会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群体动力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同时,还探讨了知识共享的含义、特点、类型、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合理界定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类型、特点和要素,探讨了对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一般过程,知识共享的特性以及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等内容,为构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共享模型奠定基础。本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 第三部分是结合要素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引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构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内知识共享的动态模型。对于模型的结构,组成部分,和模块的设定有一个详细的阐述。对模型中知识的传递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模型的实现提出了策略。在这部分对本文研究的内容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这部分主要包括了第四章和第五章。
【关键词】:Web2.0 非正式学习 学习共同体 知识共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6
- 2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基础16-28
- 2.1 Web2.0概述16
- 2.2 非正式学习概述16-18
- 2.3 学习共同体18-22
- 2.3.1 共同体概念18-19
- 2.3.2 学习共同体19
- 2.3.3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功能19-21
- 2.3.4 网络学习学习共同体21-22
- 2.4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支持22-24
- 2.4.1 社会构建主义22
- 2.4.2 情景认知理论22
- 2.4.3 群体动力理论22-23
- 2.4.4 交往行为理论23-24
- 2.4.5 合作学习理论24
- 2.5 知识共享24-28
- 2.5.1 知识共享含义24-25
- 2.5.2 知识共享的理论25-28
- 3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分析28-36
- 3.1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基本形式28-29
- 3.2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特点29-32
- 3.2.1 环境虚拟化29
- 3.2.2 成员身份虚拟化29-30
- 3.2.3 成员身份多样化30
- 3.2.4 成员目标一致性30-31
- 3.2.5 成员参与不稳定性31
- 3.2.6 领导者成员动态性31
- 3.2.7 分享过程高效性和继承性(历史和文化)31-32
- 3.2.8 激励机制独特性32
- 3.3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影响因素32-36
- 3.3.1 知识共享的主体影响因素32-34
- 3.3.2 知识属性对知识共享的影响34
- 3.3.3 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34-36
- 4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的构建及研究36-53
- 4.1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过程36-40
- 4.1.1 知识获取37-38
- 4.1.2 知识提供38
- 4.1.3 知识传递38-39
- 4.1.4 知识吸收39-40
- 4.2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40-42
- 4.3 模型构成要素42-45
- 4.3.1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主体身份的设定42-43
- 4.3.2 知识共同体的建立43-44
- 4.3.3 共享的客体44-45
- 4.3.4 知识共享的环境45
- 4.4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的传输形式45-48
- 4.4.1 个体间的知识传输模式46
- 4.4.2 个体到共同体的传输模式46-47
- 4.4.3 共同体到个体的传输模式47-48
- 4.5 网路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实现策略48-53
- 4.5.1 建设人本化知识共享平台48-50
- 4.5.2 综合应用知识共享技术50-52
- 4.5.3 提升参与者信息素养52-53
- 5 总结与展望53-55
- 5.1 研究工作总结53-54
- 5.2 今后研究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蓓琳;;微博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竹学雪;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博的学习设计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朋;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8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588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