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07 17:37

  本文关键词: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 哲学教育人类学


【摘要】:教育人类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于德国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对于德国、奥地利的教育改革贡献很大。教育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一些学者译介进入中国的,并得以不断的发展,这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形成了以德奥为代表的注重哲学人类学方法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注重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本文主要对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以下简称德奥教育人类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德国、奥地利作为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代表,是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德奥教育人类学,注重运用哲学人类学原理,从阐释、模塑健全人性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培养健全人性,是以实施完整而全面的人的教育思想,求得民族国家重新允满活力。虽然德国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但是有着同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相同的教育问题,也有着希望自己的国家重新充满活力的共同愿望。因此,我们试图从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发展中寻求对我国教育的帮助和启示 许多学者对于德奥教仃人类学的发展和学科成立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对德奥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成熟时期三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德国、奥地利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赫勃尔特·茨达齐尔(Herbert Zdarzil)、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 Wulf)的教育人类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内容: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可能性、人的教育需要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德奥教育人类学的介绍和分析,从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教育目的、研究理论三个方面探寻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及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 哲学教育人类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5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16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价值8-9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9-10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10-16
  • 一、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10-14
  • 二、哲学人类学研究14-15
  •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15-16
  • 第一章 德奥教育人类学产生背景及历史进程16-20
  • 第一节 德奥教育人类学背景介绍16-17
  • 第二节 德奥教育人类学历史进程17-20
  • 一、萌芽时期(—1939年)17
  • 二、形成时期(1940年—1960年)17-18
  • 三、发展成熟时期(1960年—至今)18-20
  • 第二章 德奥教育人类学的代表人物20-36
  • 第一节[德]0. 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 I I now)20-26
  • 一、非连续性教育21-23
  • 二、人的可教育性23-24
  • 三、人与空间的关系24
  • 四、人与时间的关系24-25
  • 五、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原则25-26
  • 第二节[奥]赫勃尔特·茨达齐尔(HERBERT ZDARZIL)26-31
  • 一、论证教育人类学的两个问题27-28
  • 二、人的本质28-29
  • 三、人的社会化教育29-30
  • 四、游戏的教育学含义30-31
  • 第三节 [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CHRISTOPH WULF)31-36
  • 一、人的可塑性32-34
  • 二、模仿与仪式34-36
  • 第三章 德奥教育人类学分析36-49
  • 第一节 研究内容36-47
  • 一、人的本质37-38
  • 二 、教育的本质38-39
  • 三、人的教育可能性39-43
  • 四、人的教育需要性43-47
  • 第二节 研究分类47-49
  • 第四章 德奥教育人类学对中国教育的启示49-55
  • 第一节 德奥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对中国教育的启示49
  • 第二节 德奥教育人类学的教育目的对中国教育的启示49-52
  • 一、当今社会多培养专才,应更注重全才的培养50
  • 二、注重人的本质,促进教育的发展50
  • 三、对教育的客观条件的要求50-52
  • 第三节 德奥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52-55
  • 一、非连续性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52-53
  • 二、注重仪式的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目录59
  • 后记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祁进玉;;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张志坤;;由身体回归引发的教育反思——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思想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赵红;邵莉莉;;学校教育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节[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张宏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6 B.库利科夫 ,何萍;哲学-教育人类学:问题和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8期

7 孙杰远;;教育人类学应用之问[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1期

8 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9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马云荣;观念的变革:自我教育——一种生活态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丹丹;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3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9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89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