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基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学习社区 信息技术课程 PHP MySQL 数据库 构建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不再成为障碍,这使得人们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远程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中孕育而生,并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得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虚拟化,交互式学习变成现实,学生学习更加个性化,与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本质变化,起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便应运而生——虚拟学习社区。 构建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在设备和平台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网上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和构建已是必然趋势。论文对于虚拟学习社区如何促进学习者有效性学习,,以及怎样评价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虚拟学习社区的未来如何发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论文主要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虚拟学习社区,该社区实际可看成是一个网络版的教学应用系统,系统采用B/S模式,使用Apache、PHP、MySQL和Zend Optimizer进行开发,目前采用的MySQL和PHP技术开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网站程序员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主流技术。 虚拟学习社区以论坛为核心,以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为中心,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上建立的网络虚拟学习平台,该社区是一个具备发帖和回帖、发送内部邮件、信息发布与交流、外部云搜索、个人空间、社区登录、数据备份和后台管理功能的经典社区。该社区最大的特色是支持手机版社区,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社区,完成主题浏览、发帖和回帖、搜索等主要功能。 此外,社区建设时无论是其本身的结构,或集成的强大的功能,都为社区网站提供了简单、高效的运作模式,确保网站运行的可持续性的社区平台,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信息技术课程 PHP MySQL 数据库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1章 绪论7-15
- 1.1 问题的提出7-10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7-8
- 1.1.2 研究目标8
-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8-9
- 1.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9-10
- 1.1.5 研究特色与创新10
- 1.2 核心概念界定10-13
- 1.2.1 虚拟学习社区10-11
- 1.2.2 信息技术课程11-13
- 1.3 虚拟学习社区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第2章 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15-20
- 2.1 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15-18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
- 2.1.2 多元互动关系15-17
- 2.1.3 有效教学理论17-18
- 2.1.4 移动学习18
- 2.2 虚拟学习社区的理念及模型构建18-20
- 2.2.1 虚拟学习社区的理念18
- 2.2.2 模型构建18-20
- 第3章 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支持20-27
- 3.1 B/S 架构20-21
- 3.1.1 B/S 体系结构20
- 3.1.2 B/S 架构的特点20-21
- 3.2 服务器运行技术21-23
- 3.2.1 IIS6.0 与 Apache2.2.15 HTTP 服务器软件21-23
- 3.2.2 Zend Optimizer 优化器23
- 3.3 PHP 技术23-25
- 3.3.1 PHP 技术24
- 3.3.2 开发工具24-25
- 3.4 MySQL 数据库技术25-27
- 第4章 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27-47
- 4.1 虚拟学习社区整体设计27-29
- 4.1.1 虚拟学习社区功能与用户权限27-28
- 4.1.2 系统设计28-29
- 4.2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29-34
- 4.3 主要模块34-41
- 4.3.1 社区首页34-35
- 4.3.2 社区登录35-38
- 4.3.3 个人中心38-41
- 4.4 手机版社区41-42
- 4.5 无图版社区42-43
- 4.6 后台管理43-47
- 第5章 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应用与效果分析47-53
- 5.1 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47-49
- 5.1.1 系统的运行47
- 5.1.2 虚拟学习社区平台教学应用的设计47-48
- 5.1.3 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48-49
- 5.2 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效果分析49-53
- 5.2.1 学习有效性因素分析49
- 5.2.2 虚拟学习社区整体化的评价指标49-50
- 5.2.3 应用的实际效果分析50-53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53-55
- 6.1 研究结论53
- 6.2 研究展望53-55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秋艳;费龙;王明倩;;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有效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 于晓平,杨国东,张强;基于网络的测绘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4年07期
3 陈国强;;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及其发展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陈国强;;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袁松鹤;邱崇光;;虚拟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辨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7期
7 陈红梅;陈静;李雪冬;;嵌入式Linux下基于CGI的动态Web的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年04期
8 初红霞;陈万平;;网络环境下多边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9 刘凤娟;;以虚拟学习社区为平台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J];科技经济市场;2011年01期
10 刘兴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会宝;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聪;高等特殊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1年
3 陈欢欢;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超云;基于Web3D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IPTV中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志军;基于学术交往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蒋志辉;基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广艳;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平;富因特网应用与Ajax技术在网络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9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9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