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及其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9:52
【摘要】:笔试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取决于其设计的科学和实施的规范,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评分误差的控制的成效。但如何有效防止各种无关因素对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的干扰,尽力降低主观性试题评分的误差率,使考生成绩能准确体现其试题作答结果所反映出的知识能力水平,则是中外考试研究界长期探讨而无实质性突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本文以此立题研究,旨在深化前人的已有研究,企望对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的优化有所新探。本文从界定评分误差及其控制的内涵入手,分析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的特性,认识其控制的价值,研究导致该类试题评分误差产生的因素,概析评分误差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的现实局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其基本观点和初步结论如下: 评分误差,是指评分者所评分数与考生作答结果应得分数的差。这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分数评定之中。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的对象范畴是评分人员,内容范畴包括人员误差控制、条件误差控制和试题评分自身误差控制。 导致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的主要因素是:笔试主观性试题自身因素、评分人员因素和条件因素。 控制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指导,要有效控制评分误差,应严格遵循控制原理、差异原理和责任原理。 目前,我国在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现实实践上看,认识局限、方法局限和环境局限是影响控制实效的制约性因素。 要实现对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控制途径与方法的优化,必须健全评分制度、优化三支队伍,完善评分规则、创新运行机制,革新控制技术、实现三段控制,整合相关资源、综合治理评分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24.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军;;中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命题特点例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年09期

2 姜楠,岳旭东;主观性试题得分指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10期

3 孙冰山;解答历史主观性试题应注重四个原则[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Z2期

4 孙金富;;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解答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的能力[J];考试与评价;2017年06期

5 高志伟;;浅谈思想品德(政治)主观性试题及解答“三步曲”[J];吉林教育;2016年34期

6 乔石英;;学生回答主观性试题存在投其所好心理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年05期

7 郭凤梅;;浅谈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21期

8 姜楠,李增贵,张玉娟;政治主观性试题解答四注意[J];教学与管理;2000年02期

9 任林深;浅谈自学考试试题的难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S2期

10 贾国皇;;浅谈中考思品主观性试题答案的来源[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艳;;解读高考政治简答题[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2 李景秋;;高考理科数学试卷中函数内容考点分析[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焦洪昌;如何应对宪法部分的主观性试题[N];检察日报;2006年

2 任汝芬;考研政治怎样得高分?[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阮巧玲;重基础 重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刘登楼;有感于“九十秒内定生死”[N];光明日报;2002年

5 戴家干;让高考阅卷科学公正[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文成;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及其控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游雪琼;高中地理主观性试题的命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3 高燕;主观性试题在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途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4 孙玉红;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文彬;主客观考试题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庆华;浅探阅读测试的两种题型——多项选择和简答题[D];东华大学;2004年

7 张云帆;HSK和TOEFL的比较[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0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60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