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1 15:06

  本文关键词: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初中阶段是小学与高中的过渡时期,且此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学校适应不良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目前有关学校适应的文献大多是以汉族学生为被试进行的研究。该领域的跨文化研究甚少,而针对藏族学生开展的相关研究更为匮乏。而藏族学生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其学校适应状况可能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 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在借鉴其它研究的基础上,随机抽取被试812名,采用台湾学者吴武典等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中的子问卷-《在校行为问卷》,来测量汉族和藏族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并提出相应策略。 研究表明: (1)通过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各维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常规适应分数最高,自我适应得分最低; (2)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显著高于藏族学生,尤其常规适应存在极显著的民族差异; (3)汉藏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各维度来看,除师生关系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课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四个维度的差异都处于极显著的水平; (4)汉藏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除常规适应和同伴关系的年级适应差异不显著外,其余三个维度的年级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而初二和初三之间差异不显著; (5)汉藏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在个体是否独生、家庭结构、生源地和父母文化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 汉族 藏族 学校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24
  • 1.1 文献综述8-21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学校适应的定义9
  • 1.1.3 学校适应的维度9-12
  • 1.1.4 学校适应的测量12-15
  • 1.1.5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15-21
  • 1.2 问题提出21-22
  • 1.3 研究目的和假设22
  • 1.4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22-24
  • 1.4.1 理论意义22
  • 1.4.2 现实意义22
  • 1.4.3 研究创新点22-24
  • 2 研究方法和程序24-26
  • 2.1 研究方法24
  • 2.1.1 文献法24
  • 2.1.2 问卷法24
  • 2.2 研究程序24-26
  • 2.2.1 研究工具24
  • 2.2.2 被试的选取24
  • 2.2.3 问卷的施测和回收24-25
  • 2.2.4 数据处理25-26
  • 3 结果与分析26-41
  • 3.1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26
  • 3.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26-32
  • 3.2.1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民族差异26-27
  • 3.2.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27
  • 3.2.3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27-29
  • 3.2.4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29
  • 3.2.5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生源地差异29
  • 3.2.6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家庭结构差异29-30
  • 3.2.7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父亲文化程度的差异30-31
  • 3.2.8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31-32
  • 3.3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32-35
  • 3.3.1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32-33
  • 3.3.2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33-35
  • 3.4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35-38
  • 3.4.1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35-36
  • 3.4.2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36-38
  • 3.5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38-41
  • 3.5.1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38
  • 3.5.2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38-41
  • 4 讨论41-46
  • 4.1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41
  • 4.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民族差异41-42
  • 4.3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年级差异42-44
  • 4.4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和生源地的差异44
  • 4.5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在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44-45
  • 4.6 民族与性别、年级在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45-46
  • 5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教育建议46-50
  • 5.1 学校管理的改善46-47
  • 5.2 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视47
  • 5.3 家长对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视47-48
  • 5.4 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48-50
  • 6 结论与不足50-51
  • 6.1 研究结论50
  • 6.2 研究不足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57-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么世辑;李亚平;;海河水在我心中流淌——藏族学生唱给园丁的颂歌[J];中国民族;1990年06期

2 李真;;藏族学生的“阿姨”[J];中国民族;1991年09期

3 卜雪姣;;寓德育于读书之中——记天津市红光中学藏族学生的读书活动[J];天津教育;1992年10期

4 李海俊;藏族学生英语教学的认知依据和认知准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赵其娟;赵其顺;;藏族学生学习外语的优势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06期

6 张伟娜;;浅析藏族学生声乐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2年34期

7 张曜朗;怎样帮助藏族学生学好英语[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8 洛桑丹真;中师藏族学生的性格及思维特征[J];中国民族教育;1996年05期

9 娜格;;引导天峻县牧区藏族学生学习汉语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3年05期

10 太扎姆;;高校藏族学生汉语语言单位教学略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军英;;藏族学生法制教育对策探析[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崔占玲;;内地学习生活环境对藏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朱琳;;藏族学生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几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于洪志;陈贵萍;胡阿旭;;切分方式对汉藏学生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5 王贵陇;;浅谈如何培养藏区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宝海民 首席记者 任淑艳;藏族学生在盘锦的幸福生活[N];盘锦日报;2006年

2 吴俊义邋记者 张建军;武警8750部队资助千余名藏族学生[N];解放军报;2008年

3 赵宇 特约记者 赵阳;张大鹏——藏族学生的“救星”[N];人民武警;2010年

4 张军伟 孙海红;8732部队官兵与藏族学生结成帮建对子[N];人民武警报;2010年

5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调研组;九天明日红光映 格桑花开民族情[N];天津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杨希伟;33年温暖近万藏族学生的“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记者 韩晓玲 黄俊华 实习生 吴晓琴 通讯员 张全友;33年坚持帮助在汉藏族学生[N];湖北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田豆豆;武汉教授义助上万藏族学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藏族孩子的“武汉阿爸”[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强 本报通讯员 黄建华 白云非;爱洒藏族学生的“兵阿妈”[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美;藏族学生英语元音习得实证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朱琳;内地藏族学生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邓春雪;倾听与理解:藏族学生教育需求[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旋;藏族大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原雪;语法翻译法对藏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宁;藏族学生三语习得过程中句法负迁移现象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7 祁文秀;云南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才让拉毛;论摩尔多瓦、安多藏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常见难点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万华麒;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9+3”中职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文化适应[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杜洪波;“藏—汉—英”三语环境下藏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学习机制分析[D];西华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4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