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方法:以215名广东省省队高中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的人数最多,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性别、年级上均无差异;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同一性发展因素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获得3个有意义的回归方程。结论:高中生运动员的同一性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地位的形成有影响;母亲的关爱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母亲的控制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课题,课题编号:2013WYXM0075
【分类号】:G78;G444
【正文快照】: 自我同一性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我同一性的顺利发展,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个体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1][2]。在诸多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常被学者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探讨。以往关于自我同一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3 马兰;张兴红;;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4 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5 张建平;刘强;;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其解除[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6 宫贤平;林向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7 邢辉燕;王琳;张巧明;;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赵晓红;;国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心理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林少惠;陈晓斌;朱秋莹;陈俊;;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薇;;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模型述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分离-个体化、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敏;姚本先;姚本先;;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雁军;毕月花;罗桑平措;汪念念;;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斐;青少年在疾风骤雨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付友;老师批评错了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5 胡晓明 张玲;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2 何静;大学工科新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3 陈曼;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力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5 刘县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静静;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及其与心理弹性、班级环境的关系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7 胡敏洁;体育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同一性危机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8 张扬;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田璐敏;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作用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28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