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的形成与方法论突破
本文关键词: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方法论 出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Abstract]:The anthropolog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Germany, which began at the end of 1990s, combines "culture" with "history"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image". The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Germany has made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instream anthropology paradigm and the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 The theme of concern for ontology and diversity has been formed, and a "new dual perspective"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study human image, which combines the classical field research methods of anthropology wit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Germany. The binary opposite thinking, isolated thinking and deductiv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were replaced by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ma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general pedagogy was reshaped.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研究”(AAA150009)
【分类号】:G40-056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德国人类学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文化人类学潮流,促成了教育人类学领域中“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的形成,成为德国教育人类学延续至今的主流,实现了德国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突破,此处所讲的“方法论”,不仅关注研究对象,也不仅关注研究方法,而是根据研究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宏;浅析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郭璇;;求解科技进步中的社会问题——文化人类学的一种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5期
3 吴政富;人的文化 文化的人——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一点体会和认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4 喻仲文;;艺术的诗性本质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兼对当代艺术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6年06期
5 许传静;;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发展及实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文化人类学新视角之作——《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简介[J];学习与探索;2006年06期
7 唐凤娟;;人类学理论的系统阐释——读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何春红;;关于抢婚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1期
9 汤芸;;文化人类学“席明纳”[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吴新绿;麻勇恒;;人类学精神与实质的体现——评罗康隆新著《文化人类学论纲》[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焱;;德江“过关”傩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纳日碧力戈;;21世纪:实践的社会文化人类学[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仪平策;;走近审美文化人类学[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4 哈宝信;;多元文化与上海的都市化[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王德敏;;另一种视角:精神文明动态过程的文化人类学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刊首语[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7 ;刊首语[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8 陇菲;;新体新用论[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9 刘怀荣;;赋法思维的发生学研究[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莎;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艺术行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王卓君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二十载书缘:时代、学科与译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邴正;从文化哲学到文化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0年
4 实建;聚落、乡土建筑与文化人类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吴正彪;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何星亮;简析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杜浩;娱乐化的“传人”说不可取[N];太原日报;2013年
8 蔡俊生;也谈文化学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何星亮;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从文化人类学看旅游新风尚[N];中国旅游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霞;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匈牙利民间故事解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董伟;论法律文化的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洪浩瀚;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吉;钱锺书与文化人类学[D];苏州大学;2013年
5 王曼曼;基于文化人类学方法的“街拍”服务开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张静;文化人类学资料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D];苏州大学;2012年
7 程捷音;抉发人类文化的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8 黄晓;“抓周”仪式的文化解读[D];安徽大学;2012年
9 史轩;日本传统园林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0 傅金洁;演戏酬神[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5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4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