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及自主神经调节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0 11:33

  本文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弹性 自主神经功能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发达地区。虽然我国目前正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依然存在。随着农民工的不断涌入,“农民工子女”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即“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多次社会适应和身份歧视,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流动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和平时期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寻求流动儿童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的,也是每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以心理弹性为切入点,深入调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心理弹性是否有调节作用,希望从提高流动儿童迷走神经张力的角度找到改善流动儿童现状的一些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心理弹性水平和社会适应水平上,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主要体现在同伴支持、学校参与、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在自主学习和环境满意度上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差异同样显著。(2)通过给被试提供一个应激条件,再让被试进行认知实验的双任务实验范式,证实了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更好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流动儿童在极其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表现良好。(3)用生理多导仪测量被试的心电,分析被试的心率变异性,发现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迷走神经张力更强,具体表现为静息状态下,高心理弹性组的时域指标RMSSD和频域指标HF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提高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有很多,如运动、放松训练等,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那些适应不良的流动儿童的迷走神经张力进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Abstract]:Cont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rural labor force began to pour into cities or developed areas on a large scale. Although our country is currently committed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u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dual cultur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ill exists i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migrant workers.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severe social problem.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ho follow their parents into the city. That is, "floating children". The social adaptation and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have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Migrant children ar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eek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chanism for migrant children to help them grow up healthi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takes the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in social adaptation.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can regulate the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The author hopes to find som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from the angle of increasing vagal tens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in terms of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ocial adaptation, migrant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children, mainly reflected in peer support, school participation,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nvironmental satisfaction were also significant. 2) by providing subjects with a stress condition,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nduct cognitive experiments in a double-task experimental paradigm. It is proved that the individuals with high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can better cop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also explains why some floating children still perform well under extremely unfavorable living conditions.)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the subjects was analyzed by using physiological polyconductomet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dividual with high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had stronger vagal tension, which was manifested in resting state. The RMSSD and HF in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in high psychoelasticit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 but there were many ways to improve vagus nerve tension, such as exercise,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so on. Perhaps we can star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by increasing vagal tension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in the maladjusted migrant children.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5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6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7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8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8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48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7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