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初探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来美英日三国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世界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初探
世界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初探
发布日期: 2016-07-25 发布:
2016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改革进展进行收集和梳理,并结合国外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实践性课程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现状做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 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的教师角色更加注重了教师与周围环境的合作关系,强调了教师对幼儿情况的掌握和对其终身成长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些新型教师角色定位,世界学前教师的培养方案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学前专业学生的入学要求逐渐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体制逐渐开放化,培养渠道多样化,同时“终身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培养影响巨大,培养重点逐渐由技能的熟练习得转向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世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新导向
学前师资培养方案的改革最集中地体现在课程模式的改革上。新型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的改变带动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沿着新的方向改进。根据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同的划分方法,研究者们将课程主要划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化课程、专业化课程、教育科学化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许多学校就是从课程的四个模块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如调整各类课程间的比重大小或在单一课程内部进行结构性优化。
二、国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近况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紧跟改革步伐,国内不少学前教育学者也将目光投向国外,希望能从国外一些先进的课程模式中获取攻玉之道。
朱家雄(2000)等人对包括美国、芬兰、日本在内的18个国家的学前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介绍了国外课程设计“个别化”的趋势,分析了课程内容设置的五种特点,最后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资料收集的范围甚为全面、广泛,关于课程设置中重视实践环节的论点引人深思。虞伟庚(2013)以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小学教师教育为例,全面介绍了“全纳教育课程”,并指出该课程旨在打破原有课程模块的界限,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早期教师。
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相当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对于提高本国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发挥着扛鼎之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之后的从业生涯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国外通识教育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如社会和行为科学、本国历史、写作与演讲等。李丽娥(2013)等人以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为例,该校四年制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在时间分布上贯穿整个四年本科教育,通识课程的最低学分占总学分比重的57%。这也反映了发达国家对于幼儿教师整体素养的高要求,需要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渐采纳“强化实践”的课程取向。2010年全美幼教协会最新修订了《全美幼教协会专业准备项目标准》,其中初级标准第7条规定“准教师”在0-3岁、3-5岁、5-8岁三个年龄阶段中,至少要有两个年龄阶段的体验和实践;在早期学校、儿童看护中心和开端计划项目三种相同类型的早期教育背景中,至少要有两种背景的实践经历。欧美国家对于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并一再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标准,优化实践课程的学时分布。
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国外要求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职责分管,与学生紧密合作,要求学生定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在中国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缺乏目的和指导,盲目执行;教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参与不够,不能及时帮助消化问题或给予反馈,更多是以学生最终提交的一份实习报告来评价学生实践状况的好坏,,实践教育课程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思考与启示
虽然中外的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近年来国外学前专业课程的改革,仍留给我们很多启发。
1.制定全面、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从2011 年起,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一系列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对目前国内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2013年苟明顺在其文章中指出前者没有清楚地区分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前教师培养,也没有区分幼儿教师、保育员和幼教管理者的培养。所以我国应多借鉴国外优秀的课程改革成果,结合各地区的教育实际,尽快颁布更多完善、系统的教育政策文件,规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划分不同培养层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多层次、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方案,对于较低层次的实践型幼师的培养,侧重教学法、卫生学等课程的教育;对于较高层次的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侧重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等课程的教育。
3.拓宽实践课程的渠道:在校内建设一批模拟、仿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职业氛围;挖掘“校-园”深度合作,创新见习、实习制度。
4.强调特色课程:针对本土特点和学生兴趣,开发特色课程。如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适当强化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创作专长,凸显校本特色。
5.兼顾通识教育的培养: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不忘抓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开设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邻的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清水益治. 近十年来美英日三国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初探[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2(7): 1-2.
[2]王志全, 孟祥芝(译). GEORGE’S MORRISOM.[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37.
[3]苟明顺. 新世界美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透视[J]. 外国教育研究, 2013,2(7): 66-76.
[4]何敏. 中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12): 28-32.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来美英日三国学前教师教育改革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