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学跨界研究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13 02:10

  本文选题:教育学研究 + 跨界研究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教育学跨界研究是指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某一现象、事物或问题的研究以获得关于该现象、事物或问题的整体的、融合的、认识的教育学研究新范型。具有跨领域研究素养与能力的研究者在遵循研究领域一致性原则和既要张扬又要坚守的双重逻辑下实现整合性生成是跨界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科学的综合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教育知识的开放性是教育学跨界研究新范型得以形成的源动因。形成教育学跨界研究共识,组建教育学跨界研究团队,养成跨界思维,整合创新复合式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跨界研究的基本实施纲领。
[Abstract]:Cross-border study of pedagogy refers to a new paradigm of pedagogy research on a phenomenon, a thing or a problem b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to obtain the whole, integrated, and cognitive pedagogy of the phenomenon, thing or problem.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ross-border research is for researchers with cross-domain research literacy and ability to achieve integration under the dual logic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in research fields and maintaining both publicity and adheren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particularity of educational object,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al problem and the openness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re the source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paradigm of pedagogy. Forming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cross-border research of pedagogy, forming a research team of cross-border pedagogy, cultivating cross-border thinking and integrating and innova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ound education are the basic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of cross-border research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研究”(2016JD207)
【分类号】:G4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继存;;嵌入现实教学中的教学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1期

2 张传燧;;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鲁枢元;;学科壁垒与学者情怀——写在《文学的跨界研究》出版之际[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4 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5 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岂之,谢阳举;哲学与跨学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5期

9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刘波;;“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年06期

2 陈晓端;毛红芳;王岚;;我国教学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02期

3 付雅慧;;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05期

4 欧阳修俊;张传燧;;教育学跨界研究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钟琳;;利用移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视听;2017年03期

6 余清臣;;培育对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7 贾鹏;;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J];河北企业;2017年02期

8 姜赢;赵欣;万里鹏;;导师制下的个性化专业素质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05期

9 吴亮奎;;“是什么”抑或“怎样”: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转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01期

10 蒋红霞;;中国文化教育学的起步与发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学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祖兵;;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教学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2 李本友;;十年之思:课程改革的文化阻抗与调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朱方彬;王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陈丽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4期

6 吴定初;曾文婕;;教育研究疏离教育生活:现象透视与回归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吴黛舒;;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鲁枢元;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蒙成;教育学的迷惘[J];读书;2001年05期

2 柳士彬;对教育学科学性的反思与重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梁清,卢艳红;文化转型与教育学自觉[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4 岳伟;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反思与方向定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1期

5 马凤岐;应重视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2期

6 刘伟芳;我国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时考察与现时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3期

7 檀传宝;什么是“发展教育学”?——关于发展教育学及其研究的若干设想[J];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8 左敏,李敏;浅析教育学研究热点[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9 李冲锋;;试论教育学利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石芳芳;;浅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向[A];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戴大明;;“格物”新释及其教育学启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卜玉华;;试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学尺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李放放;;浅析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学谋;郭定和;;从泛系观看科技教育创新——泛系教育学论略[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亚棣;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N];光明日报;2004年

2 江 搏;首都师大举起“发展教育学”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王兆t,

本文编号:1881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81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