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57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5-26 07:56

  本文选题:中国教育史教材 + 古代教育人物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1979-2015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中国教育史教材57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91人,按其被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60人)、中频人物(14人)、中高频人物(5人)和高频人物(12人)。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收入频次基本对应,频次最高的前5位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孔子是唯一被所有教材都收入的;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表现出教材编撰者持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教育史观,以教育贡献的标准考察和取舍人物,对人物的评价重思想贡献甚于重实践贡献;人物评价被高估和被低估的情况都存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灌群和孟宪承等的著述中,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核心人物群体(约10人);1979年毛礼锐等人的著述完善了核心群体,进而提出一个基本群体(约30人);之后的教材编撰者则继续认定核心群体,并完善了基本群体。57种教材所选入人物中有1/3的人物只出现一次,可见选入人物存在随意性;核心人物群体中儒家人物占绝对多数,可见所选入人物代表的教育价值尚不够全面和多元。中国教育史教材选入教育人物应当遵循代表性、专业性和平衡性等原则。
[Abstract]:From 1979 to 2015, 57 kinds of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were publish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91 ancient educational figur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ir frequency of election,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low frequency figures (60), middle frequency (14) and middle and high frequency (5) and high frequency (12).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is basically correspon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income, the top five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are Confucius, Mencius, Xunzi, Dong Zhongshu, Zhu Xi, and Confucius is the only one that is received by al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and their frequency show that the author of the textbook holds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view of the main line of Confucian thought, inspects and chooses the personag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ought contribution than the practice contribution to the character evaluation. Both overestimation and undervaluation exist. In the works of Shen Guanqun and Meng Xiancheng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core groups of people (about 10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 works of Mao Lirui and others have perfected the core groups in 1979. Then a basic group (about 30 people) is proposed, and the later textbook writers continue to identify the core group, and improve the basic group. One third of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basic group appear only once, so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arbitrary characters in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In the core group, the Confucian figure is the absolute majority, s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lected character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pluralistic.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representativeness, professionalism and bala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
【分类号】:G529-4;G3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湛;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J];人民教育;2001年02期

2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陈yN鸿;;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蒋黼《中国教育史资料》探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李忠;韩继平;;新时期中国教育史教材构建之设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丽丽;;《中国教育史》教材的特色及使用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7期

6 蔡伟华;;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7 胡国华;;关于《中国教育史》课程建设高效课堂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杜成宪;关于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刘立德;中国教育史学科教材沿革及改革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09期

10 张纬;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漫谈[J];安徽教育;199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杜成宪;;对“中国教育史”的几层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张量;;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群星灿烂的香港达德学院述略[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3 高增德;;应当确立雷沛鸿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程方平;;对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几点看法——兼谈新中国教育史的编写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任之强;关永平;;踏过五年“师陶”路 喜看“继陶”后来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6 周险峰;周训梅;;士的崛起及其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郑丹平;;孔子重“学”思想述略[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系主任 杜成宪 上海行健学院讲师 张爱勤;孟宪承与现代中国教育[N];文汇报;2011年

3 赵俊芳;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留洋冷”[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期待中国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易琴;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究: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图景[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车如山;先秦时期的社会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崇芝;《美育》杂志与“五四时期”新美育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柳征;周代教育变化及其对士的影响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6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936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4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